研究生基层团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路径分析
2020-11-24李明
文/ 李明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团员数量也随之增长,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已成为高校团建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重视并加强研究生团建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发展与创新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6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对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做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改革背景下探索如何增强团组织对研究生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推进新时期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
一、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新要求
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具体体现在加强党建带团建,强化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构建 “多种模式、多重覆盖” 的团建创新机制,推行班团一体化建设,实施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团组织考核机制等[3]。意在通过加强和改进共青团体制机制、组织建设、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和综合保障等五个方面,突出广大研究生团员青年主体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组织活力提升,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团员青年的覆盖面,将不同种类特点的研究生纳入到组织中,使团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需要打造服务型团组织,及时掌握团员青年的现实诉求,做好归类和问题反馈,这是当前基层团组织凝聚团员青年的基础;关注团组织各项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开展形式,要进一步贴合当前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特点,充分运用现在网络技术手段拓展宣传和活动渠道,吸引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重点关注研究生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对外部社会思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有效研判和评估,并通过思想引领方式进行及时干预。
二、研究生基层团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团组织缺乏凝聚力
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凝聚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对 “共青团” 概念的认识不到位和对 “组织” 的概念模糊两个层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一直承担着为党培养和输送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高校学生入党的条件和要求愈加严格,对入党动机以及政治、学习和工作表现的考察更加全面,研究生团员入党的名额比例也随之减少,个别研究生党员认为入党即为退团,对共青团的本质缺乏科学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导致团员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思想引领。更有甚者,随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快速发展,国外主流思想对本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愈加明显,并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传播途径不断更新,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这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冲击,很容易使得社会经历严重欠缺的青年大学生产生思想动摇,甚至受到个别势力的蛊惑,造成思想认识偏差,理想信念缺失。这些因素将导致部分研究生对于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不断下降。此外,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制,通常会根据课题组和项目组的划分而形成 “区域化” 的纵向管理模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都局限于这种模式下。因此,对传统的班级、基层团支部的横向管理模式而形成的 “组织” 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支部成员之间相互的沟通交流较少,彼此的不熟悉,导致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不足。
(二)团组织缺乏活力
研究生基层团组织缺乏活力、凝聚力不强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主要体现在重科研轻思想教育、活动载体不够丰富、活动成效不够显著等方面。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 “重科研硬实力”“轻思想教育软实力” 的现象,对大部分研究生来说学历短、程度深、压力大是普遍性的,受到社会、学校、导师、毕业求职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只注重科研成果和实验技能,而忽略了思想建设、人格塑造、文化素养、社会担当和个性特质等软实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对于基层团组织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团学活动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其次,受到个体时间和空间以及关注度的限制,适合研究生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的基层组织活动相对较少,常规团学活动对研究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在活动中的获得感较少,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三)团组织服务性不强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基层团组织要做好服务广大青年,维护团员青年权益的相关工作。当前基层团组织在研究生的思想建设,科学能力培养、就业压力疏导、个人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对研究生现实需求的有效调研和科学分析,活动开展的针对性不强,基层团组织在研究生个人成长环节发挥的指导帮扶作用还不明显,“供给” 和 “需求” 缺乏有效衔接,容易造成 “资源浪费”,导致研究生团员对基层团组织的认同感降低。
(四)基层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有待提升
从基层团组织干部层面来看,其主观能动性有待提升。当前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管理教育以日常管理为主,班级组织的作用发挥相对较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和教育作用发挥相对较少,且班级组织与团组织的工作开展相对独立。从学生组织干部层面看,学校和学院常规的学生活动主要以本科生的学生会和相关社团组织实施,研究生会组织的活动数量、规模和覆盖面都相对较小。受个人科研、生产实习等相关因素影响,研究生基层团干部对于基层组织活动的思考相对不足,以应付完成上级团组织布置的工作为主,主动开展团学活动的意识不足。
三、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建设路径建议
(一)坚持党建带动团建,创新组织形式,提升基层团组织凝聚力
1. 思想建设凝聚力提升层面。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建设要聚焦 “服务大局”,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着力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引领团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组织对团组织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以重大节日和历史节点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体教育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党的思想脉搏,强调研究生团员个人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发挥。同时大力开展 “青马工程”,邀请思政领域专家、学生导师、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分类分层次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扎紧 “思想篱笆”,做好宣传,坚决防范外部不良思潮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保障基层团组织的纯洁性,提升思想凝聚力。
2. 组织形式建设凝聚力提升层面。结合研究生培养要求和培养过程的特点,在原有的班级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打破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推进课题组建团和团小组建设,该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利用研究生团员在科研领域、日常学习和生产实践中的相似共通性和团员个体间的熟悉程度,充分提高团学活动效果,配合班级团组织构建横纵交叉基层团组织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保障研究生团员在形式上“不脱团”。
(二)构建研究生基层团组织活动平台,服务青年需求,促进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
一是建设研究生团员权益保障渠道。通过定期开展团员思想动态调查、辅导员谈心谈话、发挥基层团组织中的团干部的作用和研究生会的学生组织平台作用,及时了解团员思想动态,挖掘研究生团员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就业创业中的集体问题和个性化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二是发挥优势,以研究生日常专业学习、科学研究为抓手,构建团学活动平台。例如结合前期调查的学生诉求,开展科研心得分享、自由学术报告、企业实习攻略分享、就业创业经验分享等系列微沙龙活动。例如开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专业实践平台建设。注重品牌活动建设,保障活动平台的持续性和创新性;三是积极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大力开展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通过上述措施的开展,以学生为本,服务青年需求,切实增强研究生团员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
(三)完善研究生基层团组织机制建设,做好综合保障,提高基层团组织吸引力
一是机制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研究生基层团组织考核以及研究生团员个人考核机制,将研究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况、参加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情况纳入基层团支部评优、入党名额分配、团员推优、研究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的指标评价体系。大力推动班团一体化,发挥班级组织作用,将团组织活动融入日常班级管理;二是学生干部队伍保障。通过开展 “青马工程” 培训班加强基层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巩固和树立工作责任心。将基层支部评比结果纳入优秀团干部评比指标考核体系。研究生会实施项目化管理,化零为整,集体参与,有效发挥学生组织作用;三是经费保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团组织日常活动开展,包括专家咨询、走访调研和学习资料采购,同时支持学科竞赛筹办、优秀集体及个人奖励的经费开销。
四、结语
研究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力量,为了使其树立坚定的思想理念,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基层团组织的作用,为此,必须要分析研究生基层团建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发挥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在人才思想导向方面的强大效用,为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人才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