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需求导向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2020-11-24伍志凌罗小娇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9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培养目标规划设计

文/ 伍志凌 罗小娇

城乡规划属于工学门类中建筑类专业,是研究城乡空间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主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规划设计和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1]。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不仅要满足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学校发展定位的诉求,更要和城乡规划行业发展形势相契合。

一、行业发展和需求变化

(一)城乡规划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城乡规划进入自然资源时代,注重内涵式的发展成为城乡绿色发展的核心诉求。在此过程中,空间规划转变为空间治理,全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关注热点由城市转向小城镇、乡村发展,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由法定规划向政策型法定规划转变[2]。规划设计由注重规划结果到注重方法以及转变过程。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运用更多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技术以及GIS 软件等现代规划技术,提升传统城乡规划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规划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规划行业的发展引发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 要求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维护公共利益,平衡经济、社会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多方利益,通过技术优化实现共赢。

2. 要求知识面广,具备较强综合协调能力,规划业务内容突破传统空间规划范畴;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进行有效团队协作。

3. 要求具备持续学习潜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仅仅面对常规规划,更多可能要处理非常规工作。根据行业发展,持续学习新知识。

4. 要求具备科学思维和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必须理解信息化和数据化的内容,增加设计过程中量化比较、模拟、评估等内容,判断、分析并解决规划领域内相关问题。

二、专业现状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概况

文章研究对象为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该研究对象于2013 年开始五年本科制招生,2019 年申报为“校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7 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78%,高级职称的比例达48%,配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美术教室、模型制作室等设计专用教室。教学模式采用小班精品教学,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与多家企业建立 “产学互动、协同育人” 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地方城乡建设的规划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该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依据2018版培养方案,将其和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方面,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公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契合度较低,未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2. 就业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与行业人才需求不符,知识型要求比重偏大,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欠缺。

3. 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不适应,专业选修课程未能体现行业发展趋势和热点。

综上所述,现行培养方案已不适应于当前规划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三、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

(一)实用型培养目标制定

在新技术和新模式下,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实用型专业培养目标,确保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修订培养目标,包含总体目标和专业发展预期目标。总体培养目标主要围绕 “一个根本、一个特色、一个定位、两个基础、两大目标” 的基本思路[3]。“一个根本” 即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特色” 即主要适应地方城乡建设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一个定位” 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两个基础” 即要求具备规划基础理论和知识;“两大目标” 即主要为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培养技术人才。专业发展预期主要细分为规划设计、规划管理、研究教学、项目开发和自主创业。

(二)链条式培养体系构建

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形成指向明确的链条式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置包括规划知识、问题分析、设计方案、规划研究、使用现代工具、规划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协调、项目与规划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毕业要求,并将其细分为40 个二级指标点,列出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矩阵,使毕业要求能充分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根据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构建学习成果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指标点通过2 ~4 门关联度较高的课程作为支撑,并将指标点落实到课程大纲中,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与指标点的对应支撑关系[4]。最终确保学生走向行业工作岗位时具有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机制评价培养体系,并根据评价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持续改进。链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如图1 所示。

(三)创新型课程体系支撑

以 “夯基础、强专业、重能力、扬特色” 为基本思路,在内容设置更为多元化、综合化,搭建创新型课程支撑体系。搭建宽口径课程平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实现学生对多学科发展方向的有效探索。重构系统性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城乡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11门专业核心课程,覆盖城市与区域发展、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空间规划、城乡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实施等5个城乡规划知识领域,并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关联性。其中,以城乡居住区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设计等6 大规划设计作为主线,凸显设计类课程的主导性。融入难点与热点研究课程,在课程体系主线中插入行业热点和难点,设置乡村振兴规划概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防灾减灾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12 门专业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行业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

(四)协同式的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与行业接轨,推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开创协同育人的新教学模式。建立多专业融合的规划专业社团 “景规坊”,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竞赛和建造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参与实践教学指导,进行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让学生学会多专业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组建校级规划设计,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参与企业规划设计项目及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当前,规划行业在理念、体系、类型、技术等方面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向综合复合型应用人才转变。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新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应突出行业需求,适应地方城乡建设需求,从职业要求出发,强化 “实用型、链条式、创新型、协同式” 的人才培养特色,将重知识传授,向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培养方式转变。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培养目标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