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外部条件建构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11-23胥爱国
摘要: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高校建构的外部条件对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立足于高校,在分析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影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外部条件,基于高校建构的外部条件,挖掘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现状分析;高校外部条件;能力培养
社会主义新时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的根基在于高校,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战略性任务,教育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高校建构的外部条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当前“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达到20%—30%,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仅为3%左右”。如何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各高校开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然而,在就创业教育中,大部分高校仍偏向于“就业教育”,关注重点在“就业率”。田书建在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时指出,大学生就业率是国内高校普遍关注的,而创业率没有作为单独的考核指标,导致创业率很少被关注和重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尚不健全。家庭层面,首先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依赖于家庭,缺乏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其次,大部分父母不支持子女创业,他们对子女的期盼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个人层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打破常规的勇气,缺乏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创新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传统教育模式在师生心中根深蒂固,很多高校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通识教育,轻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科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首先,虽然很多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学时和学分的安排不够合理,有的高校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极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这门课不重要,上不上无所谓”的观念;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教学场所仅限于教室,教学过程中多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再者,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操练能力的锻炼,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实践中创新性思想不够“创新”,创新性行为难以实现。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尚不健全
“双创”政策以来,政府在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投入,但在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及孵化园等基地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竞赛活动的开展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万年不变”,活动本身缺乏创新性;其次,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在实验室、工作室等使用方面,主要表现为实验室设备老化,学生创新性活动的开展大大受限。在基地建设方面,首先,学生对创客空间、产业孵化园、创业园等的认知不到位,对政策扶持、入园条件等不甚了解,部分学生认为入驻条件高,审批困难,使得他们望而却步;其次,部分高校的创业园等规模小,管理比较混乱,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再者,校企结合度不高,产教融合不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效果不佳;部分高校仅停留在举办创新创业类竞赛层面,创新创业园等实践基地尚未建设完善。
二、立足于高校,影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外部条件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对创新创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是顺利进行创新创业的关键一步,然而,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创业是遥不可及的,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轻而易举的。走出误区,掌握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离不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
顺应时代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有创新创业专门课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开展专题讲座等系列教育活动,向学生普及宣传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指导他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锻炼,为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开展实操训练提供有利的外在条件。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得学生对其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使其明白创新创业不是遥不可及的,同时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校内外专业导师团
创新思维是蓝图,创业活动是目的,创新思维由产生到转化为创业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对蓝图是否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謹性的一次遴选。在校大学生生活圈子局限于校园,缺乏社会经验,有奇特想法、独到见解,但想法单纯,很少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同时缺乏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对大众和市场需要什么不甚了解,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难产于转化阶段,造成“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大大挫伤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甚至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
部分高校设置校内外专业导师团办公室,由创新创业课教师和创新创业企业家等构成,为学生和创新创业家面对面交流提供便利外部条件。校内外专业导师团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专业指导团依据对市场的把控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协助完善创新型项目,帮助其转化为创业活动,这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导向作用。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2018年,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强的活动,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在专业指导团的正确指引下,还需要发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将创新性思维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武一婷在论述赛训体系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系时指出,赛训体系促使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知行问题,也即是竞赛活动是理论教学在第二课堂的转化。这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使学生在竞赛实践中获取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干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生成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创新创业基地如大学生产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所和技术支撑,促使其成果的转化。
三、基于高校外部条件建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一)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基础,高校要结合办学实际,着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在校本教材编写方面,可邀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参与编写和审核,利用其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经验的掌握,来提高教材编写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形式方面,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借助于互联网,开展系列创新创业网络视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开展专业教育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境,引入创新创业思想,将其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创新创业成功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提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分享成功经验及创业感悟,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同时,选拔优异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际操练。在教学内容方面,既注重理论式教学,又注重体验式教学,如实验室定期开放,强化实践锻炼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师队伍方面,注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专家和创新创业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同时,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
(二)以创新创业导师团为引领,助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团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当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导师团,团队成员应由学校创新创业负责人、创新创业企业家、学科项目负责人、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等构成。
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成立专门办公室,“线上”借助于互联网,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专门网站,由创业导师团对网站进行定期维护,发布创新创业类竞赛的通知,招纳创新类项目成员的通知等。“线下”“线上”相结合,全方位、多形式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解读、项目可行性评估、项目完善和项目对接等服务,在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之初为他们指点迷津、解疑释惑,在转化为创业活动时结合自身积累的社会经验及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他们斧正,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搭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桥梁
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依托于高校、省市、国家三个层面,当前,高校开展的全国性创新创业类竞赛主要有“互联网+”“挑战杯”等,除此之外,高校应结合办学实际,经常性举办校级、院级创新创业类竞赛,打造创新创业类竞赛品牌。依托于学校,各学院可开展专业类创新大赛,将所学专业与创新性行为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学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对获得创新创业类竞赛奖项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如学分奖励制度,奖学金奖励制度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
创新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较低成本的公共服务,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载体作用。高校应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搭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桥梁。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园等的宣传力度,使有需求的学生清楚了解入住条件、申请流程等;其次,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创新创业园、产业孵化园、产学研大楼等基地的建设,配备基本办公设备,鼓励创新创业类学生入驻,为他们提供平台支撑;再者,加快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努力形成集特色化、功能化、多元化、服务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最后,学校应坚持“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专业特色,积极开办专业产业,鼓励学生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和分析,进行相关的项目研发、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强化产教融合力度。
四、结语
本文基于高校外部条件建构,提出了“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导师团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史麗涛.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0-11.
[2] 田书建.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9):7-10.
[3] 武一婷.赛训体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广东的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28-133.
[4] 谭璐,吴明林,胡杰,等.依托学科竞赛,构件汽车类专业工程实践育人新平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27-30.
作者简介
胥爱国,男,江苏射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困境与突破:双创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号:2017SJBFDY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