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分析
2020-11-23郝宏明
郝宏明
摘 要 新时期,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要求的提高,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力度也越来越大。而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对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责任、加强预算执行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具有显著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体系
一、引言
财政拨款的经费就是专项资金,但是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屡屡曝出腐败贪污的现象,还存在资金浪费、投放效益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财政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正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出现了预算无执行、监督无效力、评价无依据的情况,因此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亟待解决。
二、专项资金及其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要点
(一)专项资金的定义
专项资金就是国家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拨付给下级单位具有特殊用途或专门指定用途的资金。我国规定专项资金必须进行单独核算和报账计算,并且做到专款专用,不能改变其用途。专项资金包括专用拨款、专用基金以及专项借款三种类型。专项资金管理要符合“四专”的要求,即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户储存以及专项使用。
(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
1.评价内容。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成本、效益、社会贡献、绩效评价目标、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效果等内容。
2.评价指标。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是调查和评估专项资金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如是否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以及评估其专项用途是否正确。通常定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绩效评价结果,而定量指标则更直观地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评价阶段。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当有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周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绩效评价最主要负责的是项目可行性与专项资金的投放比评估、审批和项目绩效的预估,对于不合理、绩效不明确的项目不予批复,严格把控前期专项资金的预算方案;中期绩效评价主要负责监督专项资金的用途、使用效率、项目成本控制情况、预实差异等方面,为后期绩效考核提供科学可靠的评价依据;后期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专项资金投放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梳理预实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专项资金调配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管理者逐步改进预算方案。
三、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不够重视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具有专项资金专账专管、预算管理的意识,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总体而言,欠缺绩效考评的意识,相应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重预算、轻评价”的问题,认为只要预算够多,减少预算执行的难度就可以了,根本不在乎专项资金投放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这也直观地折射出行政事业单位全员普遍缺乏政府责任意识,不去考虑维护人民根本权益的问题,所以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一直都存在效率低下、贪污严重、社会效益不突出等问题[1]。
(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首先,选择的绩效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且信息化水平低下。国外关于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方法比较健全,有方案比较法、综合指数法以及公众评判法等。我国行政事業单位大多采用预实差异比较法,而没有综合运用我国在《试行方案》中所列出的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以及横向比较法等,从而形成了重事后,而轻事前和事中的评价体系,此外内外部影响因素也没有纳入评价范围,使用风险加大。同时,很多单位还采用人工记账的方式统计整理数据,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也使得绩效评价结果的可靠度下降。其次,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全面。很多单位都设置了很多共性指标,而没有设立针对各个业务流程和部门的个性指标,从而无法满足不同部门之间特有的绩效评价要求。还有的缺乏社会效益、员工满意度、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不利于精细化执行绩效评价。
(三) 监督与奖惩机制不匹配
一套完整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有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和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作为保障与支持,否则将营造出考核与不考核、评价与不评价都没什么影响的假象,让绩效评价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很多单位都没有意识这两方面的重要性,首先,内部审计常常集中到事后考核,导致事前预算编制不合理、事中资金浪费或者被侵吞现象严重,超预算、无预算审批情况较多。其次,没有建立相配套的奖惩机制,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积极性依然不会有所提高。
四、行政事业单位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科学绩效评价意识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强化科学绩效评价意识,牢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用制度建设管人、管钱与管权,恪守“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原则,构建健全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升社会效益,明确责任意识,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之风。首先要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制度相融合;其次要成立项目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明确绩效评价主体、原则和内容,并加大绩效评价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从而获得全体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制度文化。
(二)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包含五大要素,具体如下所示。第一,明确绩效评价原则,即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绩效相关和分级分类。第二,充实绩效评价内容,即以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控制为核心,评价绩效目标设置的合理性、绩效目标实现的效果、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等内容,并且要选择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本单位经营职能息息相关的项目。第三,绩效评价方法要适用。要根据不同的绩效指标选择适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公众评判法以及专家评议法等。要根据简便、量化从优的原则进行选择。第四,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科学。专项资金投放的绩效评价指标要根据参与部门所负责的权责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设计,要遵循“三结合”原则,即共性与个性结合,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相结合,并且要围绕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维度进行分级设置,合理设置权重。第五,明确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三类,即计划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历史标准[2]。其中,计划标准指的是以预算目标或定额目标等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行业标准指的是根据当年国家公布的相关行业绩效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历史标准就是指根据历史同类指标的数据进行评价。
(三)建立配套的监督与奖惩机制
完善的绩效考评监督机制应当涵盖立项审批阶段、资金使用阶段以及完工验收阶段的全过程。在立项审批阶段,项目负责人需要带领调查组对拟申报项目开展深入的市场调查,综合分析内外部因素以后,以財务报告的形式全面评估该项目的可投资性,以及专项资金精细化的管理办法。在专项资金使用阶段,内部审计机构、项目负责人以及外界监督力量需要着重把控资金流向和权责部门与个人,将监督工作渗透进预算执行、资金支付、政府采购、合同管理以及招投标等过程,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可控性。在完工验收阶段,要着重分析预实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编制绩效评价报告,为领导制定下一年度的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还要根据绩效指标考评建立相配套的奖惩机制,上至单位负责人,下至全员,都要在责任追究机制和激励制度的约束下,注意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职能价值。
(四)明确绩效评价主体
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是当前单位内部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他的主体要根据现有的生产的实际状况来确定。例如,对于那些公共服务项目,要着重考虑公共项目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效益。此时,评价主体就会包含绩效工作的满意度。总之,绩效评价要充分调动社会各人员的力量,应用多方面的监督推动现有绩效的落实,使绩效结果更加客观,避免单位出现内部虚造数据的情况。
(五)优化完善绩效评价过程
在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逐步完善绩效评价过程。要在单位内部做好事前的审批审核,还要对内部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管,做好资金的申报,并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明细。项目的预期目标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在事中做好追查,监控单位内部各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做好详细的核查,包含核查进度和预期目标完成状况。在项目实施后期,还要做好分析,必须进行事后的检查评价,专家小组还要对单位内部绩效评价状况做好细致的审核,并出具相应的评价报告。
(六)组织开展全面的预算管理
要做好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单位要组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将单位当前的绩效评价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对专项资金要制定明晰的使用计划表,并罗列详细的资金使用状况,在项目使用期间,要严格按照明细表进行,避免出现资金流向不明的情况,造成资金的损失。单位需要重视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为单位后期的发展不断积累经验,在摸索和实践中,找到绩效评价的策略。
(七)优化完善法律制度
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单位要制定财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但一些制度在执行中,容易产生执行不严格的现象,有些评价结果对单位的影响不太大。因此,相关地方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比较完善的评价制度、法律法规,提升对考核工作的重视度。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政府人员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意识。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效率低下,被挤占、被浪费、被侵吞的问题一直长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特别是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健全是降低廉政风险,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国有资产使用权益的根本手段。
(作者单位为龙口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2):21-22.
[2] 周正颖.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