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办院校德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20-11-23钟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

摘要:本文浅述了民办院校外语小语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对外语教材实际应用的综合归类和对外语教学模块的适用性改进,使教材能更好地,更充分地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使外语教学能更加有效地贴近民办院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牢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掌握好专业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弥补民办院校和“国营”院校之间的差距,延伸和拓展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就业市场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块;补差增兴;适应能力

一、教材实用性和教学模块的改进对民办院校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全国大专院校的各类专业教学和教材均是统一规定的,是一个大纲范畴,院校无权更改,是必须贯彻实施的。那么围绕这个大纲,能否在教学、教材使用过程中,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合适地进行综合归类,因势利导,对教学模块进行实用性的改进,找出适合民办高校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可以说,外语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毕业后能直接熟练、迅速上手投入工作,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主要是实际运用的技能,直接服务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能够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环境、拥有理论实践知识和实际运用技能,主要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划分;学术型(理论性)、工程型、技术性和技能型四类。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相对。

民办高校走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之路,因此,它在教学理念和教材运用方面应该与普通高校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有所区别;它强调的是应用性、实用性。应用二字就是“适用需要,以供使用”。

简言之,民办高校可以在国家教育大纲的框架下,为适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所有规定教材进行分类整理;将普通高校广而泛的课程按相似课程分门别类,重点浓缩;每个年级制定相互连接的几大教学模块,尤其是注意理论实践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相互融会贯通。

通过相应的教学模块,教师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把握教学进程,能更加精准地实施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不会因原来广而泛的课程感到“疲倦”,有充分的精力学到实用性理论知识并能掌握好实践运用技能。

二、弥补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间的差异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教学规模,还是教学师资力量;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招录成绩,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是难以相比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这些差异的表现需要通过系列教学、教材的改进,来达到差异缩小的目的。

与此相应的是,通过对教学形式的改进和对教材有效目的使用,激發学生学习外语专业小语种的热情和兴趣。尤其是民办高校刚刚入学的新生,本来对小语种就有一种“神秘感”,如果因教材和教学模块太过“繁琐”,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和抵触情绪,没有兴趣继续学下去,而转学其它专业。举个很明显的课程例子;按正常的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听力课应该与主课教材同步进行,而且比较有深度和难度。试想,刚刚开始A、B、C…的学习,单词都没有记住几个,基本语法也没有掌握,如何去听比较有难度的外语文章呢?如何增加学生对小语种外语的亲近感呢?

因此,在一年级上学期可以尝试调整听力教材,使用简单、有趣味、适应性强的听力口语教材,代替原听力同步教材。一年级下学期再开始使用听力同步教材,因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达到了基本听力要求,这样的听力变得相对简单,即增强了学生对小语种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听力打下了良好的链接基础。

三、民办学院培养小语种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对位能力的探索

同样是四年的大学生涯,因种种原因,导致民办院校的外语毕业生在社会求职方面会“弱”于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所以民办院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上,就应该“另辟蹊径”。所谓另辟蹊径,就是要培养一批能适应社会需求,对准职场社会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外经外贸,外语教学,专职翻译,外事旅游等及与此相关的重点岗位。通过定期对这些岗位的调研,使学生能不断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和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加强重点学习。在学习德语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做一个明晰的职业规划,通过此规划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哪里是学习的重点,怎样与今后社会的实际需求挂钩。这样的学习会更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而且更加容易出成绩,当面临职业选择时,就会游刃有余,达到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根据民办高校应用型特点,在设置德语小语种专业课时,应该增强德语翻译教学和相应的人文素养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对德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德语翻译水平。因为不论是外经外贸,还是外语教学,外事旅游,或是考研等都离不开口语翻译和笔译的工作任务,都必须与双语翻译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无法避免的,尤其专职翻译工作更是如此。

四、结束语

德语虽然是个小语种,但也是当前高校教学中一门非常热门的语言,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青睐,成为了学生想掌握的一门重要语言。民办高校设置德语专业更是“凤毛麟角”,它不仅增添了学校的专业内涵,同时也承担了小语种应用教学机制和应用教学模式的转变义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民办高校德语课堂的应用型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坚,刘建国.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2015(17):08-02.

[2]   王长鹏.浅析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2013(09).

作者简介

钟伟(1959—),姓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北武汉,最高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译审,研究方向:中德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
雷鸟
幼儿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体育对提升学生适应企业文化能力的研究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当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探究
论军校本科学员的不适应症与应激管理训练
沙漠里的精灵
爱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