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3禚苇杭
禚苇杭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讲究方式方法,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应然层面分析,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应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下功夫。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做智慧的偷懒者,带领学生多角度探究教学内容,多样化组织教学活动,并巧用板书,给课堂留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激趣式教学法 阅读教学
“激趣式”教学法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精选教学设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深度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他们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把教学目标与高考分数挂钩,很少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使学生变成“提线木偶”,总是被动学习、接受学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激趣式”教学法旨在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深刻变革,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强调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1.“激趣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激趣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提高语文学科地位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的考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语文学科的难度加大,成为高考区分度最大的一门学科。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都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语文学科的古诗词增加51%。但这些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一些学生上语文课无精打采、索然无味。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不浓厚,也会削弱教师的教学热情,无利于教学相长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87)。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早已认识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不是一種物理性的传递,知识不能像瓜果梨桃那样被直接递到学生手中,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自己进行加工内化,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7](2)。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而活跃的。教师应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趣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多角度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科书总是精选一批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教学的范例,但一些语文教师在拿到一篇课文后,通常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一路数安排教学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心里已经形成了语文课的“固定模式”,这些内容学生对着参考书就能学上一遍了,没有耐心认认真真听老师讲。深究课文内容,还是有很多可以讲、值得讲的知识。
学语文其实就是学语言,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他人进行交际。心理学研究表明:举例是思维的具体化,是与抽象相反的过程。教例子,应当指出如何在这个特殊的事例中揭示所说明的一般的东西。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特殊的东西才有助于理解一般的规律。课文就是个例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2](79)教师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文章中所包含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帮助学生迁移与运用。
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小段文字为例,说明如何从课文这一具体的语言范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语言规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一语段写出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人们读后都会感叹其语言之生动鲜明,清新而有韵味。这一段文字是如何做到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的呢?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对它的语言进行赏析呢?
首先,这一段既包含作者所看到的,又包含作者所听到的,视听结合,向读者细致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作者按照自己的观察顺序,先写荷塘四面的杨柳,紧接着写透过树梢看见的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连“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也没忘记,统统在文章中再现了出来。接着由景转声,写了热闹的蝉声和蛙声。
其次,作者在语言上下了功夫。“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这一句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树人格,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沉寂的夜晚显得生动可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将漏着一两点灯光的树比作渴睡人的眼,把树缝中的灯光写得更加稀疏零散、形象生动。
最后,作者不忘抒情,“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于漪老师曾评价它:“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要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4](99),非常贴切。
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描写规律,一段成功的描写语段大致包含以下三个特征:首先,运用通感,多方位写景,使所观所闻跃然纸上,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擅用修辞,精心雕刻语言。最后,擅于融情入景,将客观景象与主观情感相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于课文内容的教法,只选取了语言这个角度,粗浅地谈了一个方面。其实对于一篇经过精挑细选编入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来说,教法绝不仅限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一老套路,“固定化的教学内容会大大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应该是一门富有探究趣味的学科”[4](101)。一篇文章好似一块埋着宝藏的土地,很多语文课之所以枯燥是因为教师只轻轻拨开了表面上的一层土,如果我们往深了挖,让学生看见奇珍异宝,产生新奇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然会被激发出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它的真谛。
2.2多样化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5](77)。对于学生来说,成就动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内驱力。
为什么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神采奕奕,到了语文课堂上却无精打采?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有更强烈的成就动机。数学课大多时间是在做题中度过的,当完成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后,学生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种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他继续投入新的挑战中,如此循环。打个比方,完成一道题就像在打一场战役,学生亲自参与,奋勇杀敌,直至最后成功。这个过程会让他们比之前更加自信,更有勇气面对其他困难和挑战。个体对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场景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数学课为什么有着学生争抢配合的氛围,就是这个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营造出“争分夺秒”“奋勇杀敌”就像在打一场战役一样的氛围呢?我想分组教学和积分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分组教学也称小组合作学习,它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10](204)。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讲课过程中时不时抛出一个问题并留出固定的时间让小组间合作探究,学习时间结束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其回答进行评分。每节课结束后,分数最高的一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我相信這样有合作、有竞争的学习环境一定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动机,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知识。
另外,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些趣味性的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有的教师想让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进行“单手系红领巾”“闭上双眼说物体形状”等小游戏。在进行了这些游戏后,学生听课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因为他们同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另外,在教学《雷雨》这种剧本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不仅增加了趣味,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悟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3全方位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部分教师喜欢包揽所有工作,例如给学生讲古文的时候,带着学生从第一个字翻译到最后一个字。这样看似面面俱到,认真负责,然而正是因为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变成了被接受者、被灌输者,学习兴趣便大大降低了。教师变成了一本参考书,让学生失去了动态生成问题的可能,让学习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学习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做智慧的“偷懒者”。
做一个智慧的“偷懒者”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贤孔子就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和弟子们的一些对话,时隔两千多年读起来也并不觉得枯燥,启发、诱导、反诘、赞叹,丰富的情感蕴藏其中,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8](4)。最突出的便是孔子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读《论语》,对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以下几点:第一,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学生问一个问题,他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常用提问方式回答学生。例如子游问孝道,孔子反问他,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则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样区分呢?子夏也问孝道,孔子反问他,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吗?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思考比答案更重要。第二,孔子在帮学生解决问题时,语言简练不啰唆,不会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多说。例如: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追问,孔子继续回答,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思考了一会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补充说明完整的答案。与现在的很多语文教师不同,孔子并没有急急忙忙地把答案全盘托出,而是等着学生追问自己。“学习就应当是这样的一种主动行为,老师一下讲得太多,解答范围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求知意愿,甚至于学生的求知意愿不符,这样唠叨的老师不是最败坏学生学习兴趣的吗?”[6](3)第三,孔子还喜欢追问学生,目的是看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深入。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旦开始质疑,说明他已经对眼前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开始在头脑中搭建知识框架。
做一个智慧的“偷懒者”要鼓励学生预习。叶圣陶曾经十分精辟地分析过预习工作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他说:“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3](23)从叶圣陶的话中可以知道,把大部分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做,反而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2.4巧用板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就是七尺黑板,一张讲台,所有教学内容都通过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传达给学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多媒体走进了课堂。这本应该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项重大改变,但一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宣读课件好像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中起了反效果。例如,比起老师一字一顿地将知识点写在黑板上,课件上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并不深刻,因为课件是不会说话的,并且课件上的文字通常是大段大段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往往看到一半就没有耐心继续看完。另外,课件上的字五颜六色,图片纷繁复杂,本意是引起学生注意,结果却大相径庭,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已经不在知识本身,表面上看似认真听讲,实际脑袋里已经天马行空。如此这般,一节看似“豪华”的课上下来,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
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师上课时还是要手持粉笔,并配合教学内容写下重难点。与课件比起来,教师的板书是简略的、是不全面的,我认为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份内容全面的课件好像一本被标满重点的书。在学生看来,可加工性已经很小了,他们很难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吸收,自然削减了学习兴趣。教师在黑板上零星的几笔,则像未完成的工艺品,像灵感,需要学生亲自组织加工,学生真正参与这个过程,自然便有了兴趣。多媒体设施应该找到它该在的位置,与教师的粉笔板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研究“激趣式教学”实际上是在与学生打一场心理战,教师应该不断用“元认知”调控教学过程。“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称为元认知”[11](93)。有心理学家指出,元认知实际上是一种“反省成分”,反省成分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教学也是一种学习,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新妙招,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永远走在进步的路上。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57-212.
[2]刘春文.目标导向的统编教材写作板块单元统整策略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20(2).
[3]梁杰.叶圣陶“特设境遇”说探索及其启迪[J].中学语文教学,2020(1).
[4]韓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9-108.
[5]杨坤艳,余昭琼,王洪礼.影响敬业精神的社会心理因素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
[6]王善正.培养兴趣的四个要素[J].语文建设,2006(12).
[7]周淑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1994(9).
[8]蒋菊岚.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启迪[J].语文建设,2018(8).
[9]邵丽珍.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0(2).
[10]徐云飞.后刻意练习时代《动漫造型设计》课程改革刍议[J].设计,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