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心灵
2020-11-23朱青山
朱青山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除课堂传授外,应开展多样的比赛和实践活动,大力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并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熏陶;浸润心灵
引言
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积淀,已融为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渗入到国民的血脉之中,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灵的熏陶已很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大学生有爱国热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残奥选手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马健、王亮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以及优秀的奥运会志愿者群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佩杰,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可见,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让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滋养青少年的灵魂,培育他们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必要。
1.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素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修身、立人。一部《论语》所蕴涵的主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教人如何为人,如何修身,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大写的人。“仁、义、礼、智、信”的良好品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我们都应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庄子》《弟子规》应成为每个教师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教学之外,我校自编了传统文化学习书目《国学古韵》《国学智慧》《国学养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浸润,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2.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因势利导
传统文化精粹篇章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古人云:“文以载道。”教学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只要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最终就可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日常教学中,应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教学《论语》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启示,学到“吾日三省吾身”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每天应该反思的地方。教师在旁倾听,并适时肯定学生的理解,因势利导。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3.追求传统文化的精度,加深积淀
经典是民族之魂,诵读经典是汲取先哲智慧,传承民族尊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因此,教师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一些古文化作品进行全面“透视”,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精选出来给学生们看。让学生在精选的传统文化作品的熏陶下,加深加厚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化与思想素养,从而提高个人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如,让学生扩展阅读《论语》,欣赏如《孔子传》《〈论语〉别裁》等书,在阅读文化的行走中,直接接受原文的浸润和滋养,进而有所悟。
4.展现传统文化的厚度,营造氛围
传统优秀文化有关修身、为人、处世之道的论述,至今仍闪烁着经久不衰的智慧,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它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来说仍不失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诵得熟,方能知晓其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讲究诵读积累、涵咏感悟,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近并热爱经典。
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和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会变得平和,审美情趣更浓,想象创作能力更强,胸怀更为广阔,人格更为健全。儒家的“仁爱”价值取向使他们爱心浓浓,他们爱同学、爱老师、爱长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中华文明会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存在着对历史及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其实,学生并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形式,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我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让经典文化教育渗透校园,经常利用班会课播放《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及古詩文的视频,用传统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创设诵读氛围。在黑板、走廊、橱窗处处张贴古诗文及名言警句,经典佳作佳句,触手可及、举目可视、随处可学。课余时间,利用学校广播播放经典诗文,“百善孝为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声声入耳,潜移默化。
更可贵的是,学校在晚自习前专门设置了15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让学生坚持每日一读。采用领读、对读、接龙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和比赛读等方法,学生们兴趣盎然,热情很高。在优雅和谐旋律中陶冶学生心灵,形成古色古韵溢校园的浓浓氛围。每个学期,都定期进行《弟子规》默写比赛,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每个节假日,我校都开展“践行弟子规”的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及渊源的同时, 让他们学会从点滴做起,懂得孝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其精髓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要呼唤一种广博优雅的人文教育,浸润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的“精神成人”。
精选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学得透,悟得深,从而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教育教学之树才能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地上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师德新观察》 2012年第5期.
[2]《教学通讯》2011第6期.
[3]鲁纪权《语文新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