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0-11-23郭彦鹏马少华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双创互联网+思政

郭彦鹏 马少华

摘   要: 高等院校,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首先要明察明白。必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支柱与主线凸显。本文以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校为例,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融合情况,就目前融合中的发展不同步、师资力量薄弱、设计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进行研究论析,为进一步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双创教育   思政教育   地方院校

“互联网+”是知识创新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自2012年提出后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次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标志着双创时代的到来。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一、互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时代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业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高校要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跨域式发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的时代青年。

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青年的同时,“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重要问题,要把思政教育放在大學生培养工作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世界眼光、全面发展、三观健康的合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放松,要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①。要在整个教育中树立“大思政”认识,进行思教融合,实现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

2018年3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活动强调“红色”主体,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道搭建起时代青年爱国创业实践平台。陈宝生在第三届“互联网+”大赛闭幕式上再次强调“要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紧密结合”“努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双创能力、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二、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

1.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念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以能力发展、社会关系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三个标准衡量。能力发展保证了安身立命的技能不断提升。大学生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全面发展;同时重视思想发展,才可以保证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成为“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协同发力。

2.二者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具有正确三观,意志坚定和能力全面的大学生,这是时代的命题,是“互联网+”时代新的要求。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目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互联网+”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素都会依托互联网重新整合,互联网的时效性、跨地域性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更需要培养出思想政治觉悟高、双创能力强的合格大学生。

三、一些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得到了地方高等院校的普遍认同。但融合过程中,一些学校尚存在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以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为例,双创教育最初由各教学单位分别管理,2018年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归招生就业处管理,随后纳入学生处管理,至今没有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主要负责双创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对于双创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融入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加入与思政相关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不仅影响双创教育独立、长期的发展,还影响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课程发展不同步。

与双创教育相比,思政教育的发展时间更长。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相对完善。但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存在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评价指标不科学等问题。目前双创教育评价以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成度、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学生创业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没有相应评价指标。出现了双创教育功利化的趋势,与思政教育的发展不同步,影响融合效果。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双创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占75%,以辅导员、经济管理类导师为主。案例学校创新创业教研室近60名任课教师,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数不到10%,思政专业教师仅有1名,没有企业导师,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不论是创新创业课程,还是思政课程都需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有较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让两者的融合成为难题。

4.教学缺乏融合设计。

案例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在本科三年级开设,学时为32学时,其中20学时为创新思维培养及实践活动,10学时为创业理论和实务教学,没有明确的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除课时较少以外,实际融合过程中还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等问题,导致融合效果不佳。

5.学生学科认识不全面。

学生对于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创新创业=开办企业”“思政教育是高层次精神追求”,这些片面的认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就业、考研等问题。“如果我不创业,不开办公司,创新创业教育与我无关”“没有满足基本物质需求,我还不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等,导致教学效果无法长时间保持,两种教育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随着时代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有效融合,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推动双创教育快速发展。

1.完善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高校应确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把新环境下的双创教育提高到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培养全面的人。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从学校战略发展角度加快发展双创教育,建立健全学科体系。设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整合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2.明确评价指标,树立双创教育价值观。

正确树立双创教育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定意志的,三观正确的,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在评价指标中,明确增加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评价,去除教育教学中的功利现象,做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创业教育。

3.提高教师能力,培养思创融合的双创导师团队。

提高双创教师队伍的思政理论水平,加入对双创教师思政课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思政教师的双创理论水平,学习双创教育理论实践。把思政教育前置,把“三观教育”内化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一贯到底,全程融合”的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把校外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或较多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双创教师请到课堂中,加快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培养出思创融合的双创导师团队。

4.建立“以双创教育为主体,思政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的融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合格优秀大学生,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全面的人的表现。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以双创教育为主体,在各个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引入优质资源,进行多种形式教育。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本校教师熟悉和掌握资源的优势,进行嵌入式教育,使培养人的过程“润物无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例如:在创新与创业的教学环节中,深入分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创新思维教学中涉及需求洞察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事。学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可以把带动当地发展作为创业项目,这样可以把双创教育与扶贫攻坚大政策有效结合;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深入了解我国国家品牌战略,引导学生知国情、爱国家,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5.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高校应创造各种机会,为参与各种双创竞赛提供便利,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校内各系部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对标国赛省赛要求,选拔、培养队伍,集整体力量实现突破。案例高校是一所地方院校,学生多来自地理位置偏远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鼓励学生结合地方特色,寻找创业项目,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以此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创新创业思维的价值。

“互联网+”标志着一个更加开放时代的来临,面对纷繁复杂外部环境的影响,高等教育必须解决新时代命题。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紧抓思想政治教育,“以双创教育为主体,思政教育为主线”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青年。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14]16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14]16号.

[2]马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四维一体”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9(12):136-141.

[3]许艺妍.“双创教育+思政育人”的现实价值与模式重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41-44.

[4]李靖,李储东.双创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架构及理论价值[J].高教学刊,2019(16):36-38.

[5]黄琼珍.“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7(7):93-9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忻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816)。

猜你喜欢

双创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