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

2020-11-23顾国梅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顾国梅

摘   要: 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信息化管理为例,分析学生信息系统的特点,指出: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存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学生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缺乏对学生信息系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等问题;必须加强部门协同、提高学生管理队伍媒介素养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管理大数据潜在的价值、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和精准化。

关键词: 常熟理工学院   学生信息系统   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高校学生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新媒体时代,如何解决学生工作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思考和探索的话题,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做出探讨。

一、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特点

常熟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2006年学校制定“常熟理工学院数字化校园‘十一五规划”,并投入专项建设经费以来,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打造了以师生为本的教师、学生两大信息服务平台,并自主研发了服务决策的教师、学生、资产三大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1](45)。“两个平台”实现了“一站式”的信息访问。

常熟理工学生信息系统访问便捷。每位教师(学生)使用一个用户名、一个密码进行统一身份认证登录后,无须再度认证就可以根据需要进入其他业务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同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阅读与个人相关的所有信息。这种“一站式”访问“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使得校园信息化由传统以应用系统管理为核心的模式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建设模式”[1](46)。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内容丰富。系统涵盖学生信息的方方面面,一應俱全。学生信息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微观层次的学生信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别、民族、政治面貌、籍贯、宿舍、特长等个人基本数据,有助于查询者初步了解学生信息。第二部分是学生的学习信息,包含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奖惩信息、证书考试、科技成果、图书借阅信息等。第三部分是学生的生活信息,包含学团干部经历、参加社会工作、财务信息、校园卡消费、上网门禁等详细情况。通过查询这三部分信息,一份完整的学生电子档案就呈现了出来,“使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一站式地获取学生所有在校相关数据,方便辅导员快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详细信息和潜在动向,发现问题并及时关注,彻底解决以往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各业务系统块状分割、合力不足的现象”[2](9)。学生个人信息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工作人员,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人相关信息和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能够更扎实地开展工作。学生信息的第二层次是以学校、学院为整体的学生的宏观信息。整体学生信息中,第一类是分类统计,如性别、民族、生源地等的分类浏览,每个学院学生信息的概貌一览无余。分类汇总还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提供了便利。如,有老师研究四川方言并找到全校四川籍的生源,在没有学生信息系统的情况下,要想查找全校四川籍的学生是一件费时又费力的事情,有了学生信息查询系统后,通过分类浏览,全校四川籍学生数据一目了然,有了基础数据后,再将这类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方言调查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第二类是学生在校行为统计,含有学生上网时间排行、消费排行、不在校预警等内容。这类统计便于学生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系统服务对象全面。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不仅是一线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中高层决策者,还包括学生和家长。一线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系统的最大获益者,他们从收集、填写各类表格的烦琐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学校信息系统为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学院提供了信息化操作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为中高层做出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决策提供了数据基础。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方便的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还是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它全面掌握个人信息,避免因为个人信息掌握不准而耽误学业等事宜。由于高校与中学管理模式的差别,高校不会像中小学那样以家校通的方式定期告知家长学生的在校各种情况,有了学生信息查询系统后,家长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此,常熟理工学院每年召开新生家长会时都对家长进行学生信息系统查询的培训,为高校开展家校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少成效,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信息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学生信息化及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1.学生信息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强有力的协调与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由信息部门开发与维护,但是系统内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后勤保障部门、保卫处等。由于不同的子系统由不同的部门牵头研发,有时各个子系统的信息不能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化资源的有效使用。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化缺乏统一规划和长远目标。学生信息系统使用已有多年,但系统内的模块内容基本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迟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系统中的很多内容与目前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不相适应。如学生行为统计中有一项“学生不在校行为预警”。该统计是根据学生是否使用一卡通消费进行统计的,本身统计并无缺陷。但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发现,根据“学生不在校行为预警”名单了解学生动向时,由于食堂消费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等,学生如果没有使用一卡通消费就会造成不在校的假象。上网时间的统计也不够精确,以前学生需通过电信、移动等网络上网,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套餐上网。

2.学生管理人员媒介素养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最终都需要人去落实,人员的素质水平、队伍的可靠稳定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3](123)。学生信息中,学生个体信息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有分析和决策都成为空谈。目前学生管理队伍不断壮大,但是辅导员队伍存在流动性强的情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辅导员的数量配备在短时间内未必能跟上学生数量的规模。有些辅导员信息管理意识不足,对学生信息化认识不到位,认为学生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增加了工作负担,提供媒介素养的主动性不强,影响学生信息化的有力推进。由于缺乏必要媒介素养培训及对学生信息化使用情况等的考核,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的使用熟悉程度和利用率方面存在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效用的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媒介素养难以与学生信息化发展相匹配,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媒介素养都亟待提高。

3.系统缺乏互动性和学生意见上传渠道。学生信息系统在设置之初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将师生相关的所有应用系统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一站式”访问,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但是学生信息系统更多的是一个数据集成系统,缺乏师生互动平台和家校互动平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无法通过学生信息系统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虽然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有些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并不愿意当面咨询心理老师。如果学生信息系统中有心理咨询这一模块或者有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在有心理咨询或者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惑时,可以顺利实现师生线上互动。学生信息系统也没有高校家长可以与高校教师互动的平台,家长只能通过学生的账号查询相关信息,无法通过系统实现与学校的交流与互动。学校在制定一些与学生有关的重要规章制度时,很少在学生层面做调查,学生表达意见更多地通过自媒体或者百度贴吧之类的平台。如果能够使用信息化系统,加强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可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和诉求的空间,便于师生互动,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有效通道。

4.学生信息系统缺乏数据分析和挖掘。学生信息系统运行已有多年,产生了海量的、有价值的数据,但未有部门和人员对系统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并加以利用。学生管理者只是单纯地获取数据信息和存储信息,缺乏数据分析意识和数据挖掘技术,更不知道如何深入挖掘数据,造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技术人员虽然掌握数据挖掘能力,但是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无法对数据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更无法充分利用大数据。

三、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工作信息化的路径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并且为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要想学生信息系统真正为学生管理服务,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提高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水平。

1.消除部门壁垒,加强协同和沟通。高校学生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宏观上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全面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决策,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规划和组织协调部门间的分工与工作。中观层面需要学生信息化工作相关部门的中层领导沟通协调,而不是各自为政。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样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等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在涉及系统内容时充分论证,听取师生意见。微观层面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者是学生信息化的使用者也是得益者,不能置身事外,应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信息化建设过程,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处理,并商讨对策。

2.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能力。“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通过学习和时间认识媒介和选择、理解、评估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及用之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4](3)。学生工作人员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实现自身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适切有效的教师教育是教师媒介素养持续养成与不断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5](87)。学校要定期对从事学生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之后进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中,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效果。通過提升媒介素养培训和加强对学生信息化使用的考核,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学生工作信息化队伍。

3.充分挖掘学生信息系统中沉淀的数据价值,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产生了海量的、有价值的数据。首先高校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有大数据思维。“大数据用数据核心、全数据样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功能价值转变为‘数据是价值”[6](12)。领导者和决策者有了大数据思维,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就能够有效配合,充分重视大数据。其次,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关联分析、预测等。如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通过学生消费情况的变化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资助等。通过对学生信息平台学生的微观行为进行记录,了解学生成长轨迹,发现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直接、客观、准确的教育结果分析。再次,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为学校决策服务,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士中.以师生为本,服务管理,辅助决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2]先晓兵.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5).

[3]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熊科伟.媒介素养手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5]刘鹂.教师媒介素养:内涵、价值与培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5).

[6]赵志升.大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媒体在高校家校合作育人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8SJSZ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