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2020-11-23朱敏刘晶
朱敏 刘晶
摘 要: “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结合体育院校特点,探究构建体育院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实现体育强国梦,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三全育人 体育院校 立德树人
一、引言
“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探究构建体育院校“三全育人”实践路径,依托行业特色,借助行业资源,根据体育行业自身特点创新育人机制,构建崭新全面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从点(全员)、线(入校至毕业后全过程)、面(校内校外全方位)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性改革,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全员育人,完善两大路径,形成树人合力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体育院校的党政领导干部、全体教职员工都肩负育人的责任,都需要强化、认同此理念,共担此责任。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从本职工作出发,以一定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现教育每个点的联结,形成强大合力,立德树人。
(一)联组党政各级部门,管服育人。
在建立“三全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联系带动学院各大方面——党、政、后勤齐抓共管。其中,党委重视是关键,各级行政部门贯彻执行是前提,全员参与是基本要求,立德树人是核心。党委相关部门站位政治高度,具体在育人方向政策的拟定与把控、育人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建设一支以身作则、高素质、廉洁高效的党委领导班子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确保其他各单位部门具体落实执行,联动形成合力,实现育人功能,达到最佳育人效果。具体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在教育教学执行方面、服务方面的导向性、支持性作用,如教务部门,在教学规范、秩序维护方面起领导监督作用,人事部门为教书育人根本任务完成提供坚实的人事保障,学工部门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强化党团建设在学生工作的导航,抓好学生干部这一关键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后勤部门育人落实到学生宿舍环境、日常活动就餐等具体工作中,服务人员敬业爱岗,服务到位,可更好地为学校育人提供保障。体育院校教职员工要时刻牢记教育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身份,克己复礼、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做好本职工作,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文明的言行举止,精准、便捷、优质的服务使学生耳濡目染,做学生的道德榜样,最终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管理与服务育人。
(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书育人。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立德树人作为长期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之相关联的各类课程都是这个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既有独立性,又有相连性。体育院校所有任课教师以育人作为教学根本出发点,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作为联结点,系统开展课程教学,实现思政课程與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1.思政课程教改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主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碰撞,有利好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当仁不让的责任感,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在变化发展中坚持本心,在坚持本心中加强教学改革,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重视新媒体技术运用,从学生方需求角度着手,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2.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文件精神,意味着体育院校所有非思政类课程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践行课程思政改革。非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不仅要注意体现体育院校专业课特色,还要挖掘课程独有的思政元素,使其融入教学实践,兼顾知识导向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探索专业类课程与中华体育精神、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等的教育联结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打造优秀德行,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并进的育人目标。
三、全程育人,关键“四步成长线”,贯穿树人全过程
全程育人,意味着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后走上社会的教育过程,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要求,遵循发展规律,有步骤地开展育人工作,在时间上体现育人工作的整体性、一贯性、连续性。
(一)启程教育,始于入学季。
启程,意味着一段行程的开始,新生入学,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难免有不适与困惑,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在这一关键时间点,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新生入学教育进行答疑解惑,协助新生尽快顺利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重点实行适应性教育和爱国爱校目标性教育。
(二)领程教育,延续在校季。
大二阶段,学生走向成长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与稳定,可塑性极强,开设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与党课培训班,引导他们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作为青年学生的典范,不断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大局观念、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论水平,实践层面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各方能力,使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远程教育,重在毕业季。
在毕业就业这一关键时间点,学生需以积极心态迎接新的挑战。此阶段育人工作的侧重点在于通过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创业就业课程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学习培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劳动、就业有关的法律常识与创业意识,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开办升本辅导,为有志继续升学的同学保驾护航。
(四)返程教育,贯穿一生。
毕业后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人生历程。他们对生活、学习了三年的学校拥有一定的感情,如何让这种情感不只是停留在过去学习、生活的回忆,通过其他途径和学校创造出更多亲密、难忘的现在与未来,让育人不仅贯穿他们的大学时光,而且能延续一生。除了通过传统校友录、校友会加强彼此的沟通与联系外,还可保留一处学校公共空间,只要是该校毕业生,提前预约就可以终生免费使用,甚至毕业后申办一张校友卡,随时可回学校享用饭堂、图书馆、运动场所等资源。这有利于将育人贯穿学生始终,有如下作用:一是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之情、祝福之愿不会因为学生毕业离开而断绝,欢迎学生常“回家”,利于学生长留感恩之心;二是在校学生会因为这个一生都能使用的地方,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三是利用学校公共空间举办活动的校友,没有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等区别,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成功的一面或生活、工作经历呈现给在校师生,学生可开阔眼界,促进社会认知;老师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更好地教育学生,让立德树人全程教育继续延续;四是受邀来参加活动的嘉宾,即使不是该校的学生,也可能建立对此学校的认同感,扩大教育范围。
四、全方位育人,构建“四大平台”,全覆盖树人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教学的空间维度多层次,校内校外无死角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体育文化建设等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实现显性教育及隐形教育相结合,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目标。
(一)冠军论坛平台。
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体育人几代的努力付出,其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体育院校可依托体制内办学的优势,邀请体育世界冠军与奥运冠军到学院开展第二课堂,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亲自指导院内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这种平等、轻松的气氛中,学生能更近距离地了解到、感受到体育赛事结束,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代表的国家荣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理解了团结友谊、公平公正的规则精神,用集体主义原则纠正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偏向,使师生牢固树立廉洁诚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体育赛事志愿者平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民体育意识增强,多种类型的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国各大城市举办。引导体育院校学生主动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激励他们在社会志愿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责任担当做贡献。体育院校学生有体育专长,是体育赛事举办方青睐的志愿者团体选择,学生参与赛事志愿服务,为自己在校内所学专业知识找到了一个相应的实践平台,帮助他们更加了解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与就读专业的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学习目标,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方法,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目前,在中国举办的体育赛事众多,无论是国内赛事,还是如冬奥会这些大型国际赛事,参与团队多,开放程度高,服务走向多元化。赛事能否成功,关键环节多样,既有主办方的组织协调,又需志愿者从心从细的服务工作。通过赛事服务工作,体育院校学生既能开阔眼界,检验自己所学的技能,加强社会认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荣誉感,又在为社会、他人提供的服务中,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体育赛事参加者平台。
体育赛事平台可说是体育院校独具优势的教育实践平台学生在参加赛事过程中,有许多互动合作的机会,令他们在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一起拼搏中增强互助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增加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体育赛事是一场规范性的集体实践活动,学生在融入比赛期间及前期训练,都是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超越的过程。比赛前期,为完成赛事任务,需要克服大量困难,培养勇敢坚毅意志品格;比赛时期,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赛事规则的自觉遵从,培养积极向上、遵守纪律的体育精神。比赛后期,服从裁判、接受比赛结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培养团结友善、公平公正的体育作风。在参与赛事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信心、自豪感,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思想观点。
(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平台。
体育文化,简言之,有关体育的精神文明或观念文化,是体育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体育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职员工为辅助,共建共享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领导组织能力、活动赛事规划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到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有利于学生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健康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体育文化还是一种美学文化,体育运动当中蕴含的力量之美、跃动之美,身体角度的协调之美、姿势之美……大量的美育元素可通过体育文化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心灵,明辨美丑,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
五、结语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全面性、系统性的育人理念。由人员、时间、空间三个要素组成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结合体育行业特点,借助行业优势,构建服务、课程育人的全员参与,通过关键四步成长期的合理布局,依托四大体育平台建设全覆盖实现体育院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实现体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阚妮妮,李江.“三全育人”德育观指导下体育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探索——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01-111.
[3]温新荣.“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现实挑战及实现对策——“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三[J].教育观察,2019(10):19-21.
[4]陶辉.“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审视及实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2)上:75-76.
[5]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6]徐立红.关于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9(7):90-91.
[7]陈妙闽.浅谈大型体育赛事背景下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为例[G].才智,2013(4):66.
[8]赖宇科.体育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育人中的作用探究[G].当代体育科技,2018(8):62-64.
[9]魏秋霞,樊春光,张翠萍.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维”育人体系的构建[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128-129.
[10]陳军弟,徐坚.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三全育人”多维一体模式构建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9(10):123-125.
[11]王成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11):7-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体育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9GXSZ08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