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方式方法的思考
2020-11-23居继清刘桢琦
居继清 刘桢琦
摘 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创新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式方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调动大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课外活动实效有着重大意义;要处理好校内课外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理论性活动与实践性活动、显性教育活动与隐性教育活动四个关系;通过宣讲式、研讨式、体验式、嵌入式和践行式等教学方法,做实做细大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革命文化 课外活动 方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既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在高校课堂上融入,还要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融入,建立与健全革命文化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融入、全要素融入的育人机制。
一、创新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对于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教学来讲,方式方法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入,效果完全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革命文化教育成效,不仅取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选材,还取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德”靠什么立、如何立,“人”靠什么树、如何树,革命文化就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素材与载体。“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及其载体、依托大学生课堂教学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凝聚民族共识和精神力量”[2]。高校要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不动摇。目前,部分大学生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没有科学的认知,创新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在课外活动中融入的方式方法,易于被大学生接受,能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帮助他们不断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调动大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学习主观能动性强,自主意识强烈,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把目光放在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实践教学上,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内走向校外,依托课外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地融入革命文化教育,充分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手段,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能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中获得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认同感,让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更饱满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同伴产生精神共鸣,更快适应和融入社会,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大学生课外活动教育实效
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大学生课外活动,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方向。大学生不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大量时间就会被白白浪费,大学生课外活动开展不好,课外活动就没有教育实效。总体来讲,如今大学生课外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然而实效性并不明显,归根于简单划一的方式方法和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因此,要切实提升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教育实效,必须创新方式方法,用既适合革命文化内容又契合大学生期盼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从而大大提升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教育实效。
二、创新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式方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既然创新方式方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调动大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提升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教育实效都非常重要,那么在创新方式方法的过程中,究竟该考虑哪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呢?
(一)处理好校内课外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关系
从活动阵地利用的角度讲,要处理好校内课外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关系。大学生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课外活动的舞台很大,要坚持两个阵地一起要和一起用,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只靠开展校内课外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大学生所受的革命文化教育是有限的,长期下去会挫伤大学生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充分利用好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走出去,接受亲临其境、眼见为实的革命文化教育,印象在现场加深,疑点在现场揭开,力量在现场凝聚,使其终生难忘,这种影响更直接也更重要。高校可以利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革命文化的主题活动,例如红色主题征文和红色文化演讲比赛,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红色文化基地、送革命文化下乡等,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并了解革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革命文化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从活动实施角度讲,要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把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确定活动主题、明确目标导向、设计活动方案等方面起引导与把关作用,绝不能放任不管,置身事外。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懂得自我教育才是革命文化培育最根本的途径,让全体学生都有实践锻炼的机会,一个学生都不落下。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参与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师认真指导下主动参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积极主动提升革命文化认同。
(三)处理好理论性活动与实践性活动的关系
从活动类型的角度讲,要处理好理论性活动与实践性活动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在把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时,既要开展革命文化的理论宣讲活动,又要开展革命文化的践行活动。理论性活动通过展现革命文化最本真的内容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不至于造成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曲解,实现从感性认同上升为理性认同的转变;组织大学生参与富于时代性和多样性的实践性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中国共产党人及领导的革命军队所践行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价值理念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将理论性活动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才能取得知行合一的效果,使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发自内心地认同。
(四)处理好显性教育活动与隐性教育活动的关系
从教育效果角度讲,要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显性教育重在解决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知的知识面,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及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隐性教育重在解决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的坚定性与长期性,让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固化于行。不少思政教育工作者注重采取更直观且短期内可看到明显效果的显性教育方法,但长期只使用这种方法,会或多或少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实效性。隐性教育方法,更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认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学会将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总之,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融入革命文化,要把显性教育活动与隐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构建知、信、行相统一的坚固链条。
三、创新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五种方式方法
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要做到精准施策与深度融合,必须在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
(一)用宣讲式教学筑牢革命文化根基
宣讲式教学是指在课堂集中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用好用活高校所在地的革命文化红色资源,采取多样化的宣讲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文化主题教育浸润到学生的心田里。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的前提是掌握与了解革命文化,使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有科学的认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仅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活动中宣讲,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宣讲,结合情境去讲,结合实物去讲,使宣讲做到更有针对性,更有据可依、有物可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宣讲人可以是活动指导教师,也可以是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实际工作者,宣讲必须体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1]。
(二)用研讨式教学涵养革命文化情怀
研讨式教学是指由教师依托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升自我的平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研究、讨论、探索等环节,学生掌握革命文化知识和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比如:高校可以组织“五四”红歌会、红色文化征文、革命主题演讲比赛,吸收学生参与革命文化科研课题研究、革命文化史料整理,指导学生参与“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这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综合素养,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激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增强对革命文化的敬畏,使他们乐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涵养革命文化情怀,又能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强化问题意识,把握社会需求,站在革命文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
(三)用体验式教学凝聚革命文化力量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等开展相关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通过体验和内化形成革命文化观,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个人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革命文化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包括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重要的革命文化教育场所的基地育人作用,现场领会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现场感受革命人物的崇高与伟大,现场体验革命精神的宝贵。当大学生踏上革命烈士曾经走过的地方或者学习一系列革命故事的时候,会更加有仪式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会更深切。
(四)用嵌入式教学延续革命文化血脉
嵌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找准革命文化教育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的基础上,将革命人物的故事和革命优良传统等嵌入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提高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自觉提升革命精神境界。嵌入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革命故事,可以是革命人物,可以是革命诗词,也可以是革命标语;可以用口头讲解,可以用书面语言,也可以用红色微视频;可以在活动现场,也可以在QQ群与微信群。革命文化红色基因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嵌入,会给大学生课外活动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嵌入教学理念与方法,将革命文化融入课外活动教学、融入校园文化、纳入活动实践、植入学生生活,做到用红色故事影响人、教育人和感染人。很多高校都建有“红馆”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通过嵌入高校所在地区的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为思政工作者提供直接可利用的红色资源,便于开展系列红色文化课外活动,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五)用践行式教学传承革命文化基因
“文化必須传承,否则文化基因就会丢失;文化必须正确传承,否则文化基因就会变异”[3]。践行式教学是指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通过在动中学、在动中思,升华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把传承革命文化活动变成实际行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课外活动,最终目的是培育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与学以致用的学风观。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课外相关实践活动,例如革命遗址调查、从事革命纪念馆志愿者、革命老区送温暖、重走红色路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组织社区革命文化宣传、办革命文化宣传专栏等课外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成为科学传承革命文化的坚定实践者。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探索革命文化与大学生课外活动深度融合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革命文化资源,高校才能不断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张敏.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3]居继清.黄冈革命文化的传承逻辑与价值转化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8(55).
基金项目:
1.黄冈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培育课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第二课堂中的“三全”渗透模式研究(黄师办发【2019】59号)。
2.201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黄冈革命文化的传承逻辑与价值转换的路径研究(19ZD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