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德育策略
2020-11-23丁心
丁心
幼儿阶段是幼儿大脑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形成看待世界方式的重要时期。在以往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大部分关心的都是幼儿学会了多少技能,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是比较零散的,这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本文从教师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各科教学渗透德育知识、努力争取家庭教育配合、培养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四个方面,讨论幼儿园的德育工作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过程是通过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认知的过程。从德育视角看,幼儿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出现偏差,获得新的认知、形成新行为的时候也会受到错误的影响。因此,探索和实践幼儿阶段的德育工作非常有必要,是德育工作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师时刻注意自身行为
幼儿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对大人的言行非常敏感。幼儿教师在道德品质上的表现会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幼儿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出现问题要及时自我调整。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幼儿非常淘气,总是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或参与游戏,此时教师会越来越生气,批评幼儿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不太合适的词语,比如说幼儿是“坏孩子”“大家都不愿意跟你玩”等。教师在冷静下来后,一方面要自我反省,避免以后再用这样的字眼批评幼儿;另一方面教师要放下所谓的“面子”心态,及时向幼儿道歉,告诉他“你并不是个坏孩子,你也有很多招人喜欢的优点,是老师说错了,但是如果你不再那么淘气就会变得更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各科教学渗透德育知识
这里所说的各科教学不是指语文、数学这种学科,而是幼儿阶段教学工作的某个侧重点或主题。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如果德育工作一段时间才开展一次,幼儿很可能已经遗忘了,可能会导致德育水平在原地打转。
例如,教师在给幼儿讲《我妈妈》这个绘本时,既要引导幼儿去感悟这个绘本体现的丰富想象力,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乐趣;还要带领幼儿延伸思考,应该怎样帮助妈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如“我的妈妈是一个大力士妈妈”,妈妈能够一个人拿这么多东西,她会不会很累呢?以后大家跟妈妈出去玩的时候,是不是能拿好自己的东西,甚至帮妈妈拿一些小物件呢?在活动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德育知识。
努力争取家庭教育配合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只有幼兒园的教师能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幼儿家长同样是重要的参与者。教师应建立与家长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提供给家长必要的指导,形成双方在德育工作上的合力。
例如,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告诉幼儿要帮助妈妈分担负担后,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告诉幼儿家长今天的德育内容,让家长为幼儿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让幼儿在家长做家务的时候帮忙传递一些打扫的工具,或在出门的时候主动扔垃圾等。
培养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德育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平时的习惯就能够反映出道德品质。教师在平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为幼儿分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优点。
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养成每天午睡后自己整理床铺的习惯。对于不愿意自己整理的幼儿,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情境:假如这张午睡床就是幼儿自己家里的床,睡起来之后没有及时整理被子,结果这时候有几名小朋友突然来你家里做客,看到床上的被子和衣服乱成一团,大家会哈哈大笑。幼儿想象到这个场景会觉得不好意思,主动地去整理床铺。有的幼儿在玩耍的时候总是抱着玩具不放,教师要培养他们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告诉他们玩玩具多用的时间要从他们参与集体游戏的时间里扣除。
幼儿还处于人生发展的早期阶段,阅历不多,思维不够成熟,德育工作的开展必然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耗费教师更多的精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德育,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