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道地药材高效生产路径探究
2020-11-23乔进超李旭玮易娟
乔进超 李旭玮 易娟
摘 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带,地理优势明显,为中药材物种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環境,有“药材之乡”的美誉。通过调研,明确了云南省地道药材生产现状,针对云南省地道药材生产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建议,保障云南省地道药材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为云南省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助力,增强云南省中药材在国内乃至世界的竞争力。
关键词:道地药材;中药材;绿色;安全;高效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080-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259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中医药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同时中药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近年来,国家出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鼓励中医药发展,将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云南省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在国内中药材市场发挥着重要影响。中药材产业是云南省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利器,也是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云南中药材产业开始谱写新的篇章,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云南省中药资源发展现状
1.1 云南省中药产业基础情况
云南省是我国中药材种植和产量最大的省份。截至目前,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3.3万hm2(含药食两用药材),产量超过100万t,实现农业产值约361亿元,加工产值414亿元。标准化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6.6万hm2,绿色、有机种植基地面积逐年递增,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过往的几年里,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1.2 中药材资源种类及种植品种
云南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靠前的中药材物种达50余种。其中单品种面积突破0.6万hm2的有三七、重楼、砂仁等在内的16个中药材品种,其中有8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中国药材市场的“半壁江山”,分别是三七、滇龙胆、重楼、砂仁、草果、灯盏花、茯苓和木香。
1.3 云南省道地药材产业基础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性强。2018年以来,云南省道地中药材三七、灯盏花供给量均占到全中国总量的90%以上;全国现有35大类、43个剂型、5 0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使用云南省中药材的达3 500多种。云南省通过独立自主研发、生产的药品品种(剂型)接近300个,其中中药、民族药、天然药占比超过2/3。云南省药品单品种销售超1亿元的品种达34个。云南白药、云南白药牙膏、灯盏花药剂、三七饮片系列等位居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前三[2]。
目前,云南省已经形成以东南部三七种植、东北部天麻种植、西北部高山中药材种植、中部民族药道地药材种植和西南部特色药材种植为代表的5大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3],公布实施了云南中药材(民族药材)标准362个、中药饮片标准216个[4]。云南省获建56个“云药之乡”,重点种植(养殖)品种60多个,其中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6个品种。在国家印发的相关文件中,中药饮片一二三产业都取得良好成绩。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材农业产值、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中成药商品销售额和中药饮片医疗机构收入较往年都有大幅度提升,中药材产业的农业产值已接近400亿元,中药材中成药商品销售额累计将突破90亿元大关,中药饮片企业数量将近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的1/2,所占比例比高出全国19.1个百分点。到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持续稳定在53.3万hm2左右,以保证市场中药材需求供给量。在种植面积和产量需求供给的双重支撑下,云南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不仅要覆盖全中国,更要延伸至东南亚乃至扩展到全世界。
2 云南道地中药材品种生产状况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优势产区和生产大省,其中三七、云木香、云黄连、天麻、云当归、云茯苓、猪苓、铁皮石斛、灯盏花、儿茶、草果、石斛、诃子、肉桂、防风、苏木、龙胆、木蝴蝶、阳春砂、半夏等道地药材生产在全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1 三七
文山三七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高产量和高品质闻名全国。三七是云南省最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之一。人参补气、三七补血,全国9成以上的三七供给量均来自云南省。云南省在近期出台的有关三七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2020年通过推广三七绿色、规范、标准化种植,实现三七产业综合销售收入突破1 000亿元大关[5]。
2.2 重楼
全国重楼品种大约有20多个,大多用云南重楼入药,质量差别很大。目前,云南省种植重楼面积达0.6万hm2,居全国首位[6]。
2.3 天麻
天麻主产于彝良、昆明、镇雄、大关及威信,是云南省道地药材和大品种中药材,也是云南省产值超过10亿元的6大中药材之一,已经成为云南省生物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全国公认的地道天麻核心产区和乌天麻的主产区就是昭通,昭通有“天麻之都”和“中国乌天麻之乡”的美誉。据考证,彝良县小草坝镇作为天麻的正宗原产地,所产的天麻最为著名[7]。
2.4 云木香
云木香主要分布在滇西大力和保山,以及滇西北丽江等地。云南省云木香供给量占全国产量2/3以上。
2.5 茯苓
茯苓又称“云苓”,多寄生于云南松的根部,主产于云南普洱、澜沧、丽江、维西等地。
2.6 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分布于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云南省收购量占全国5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2.7 砂仁
砂仁主产于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红河等地。云南省供给量占全国2/3以上,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
2.8 粗茎秦艽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人工种植粗茎秦艽面积约0.2万hm2,是云南省粗茎秦艽种植面积较大、产量最高的地区。
2.9 猪苓
猪苓主要分布在海拔接近1 500 m的山坡上,在云南省西部城市丽江、剑川、云龙等地分布种植。
2.10 灯盏花
灯盏花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海拔2 000 m左右的向阳坡地上,红河州是最适宜的种植区。云南省灯盏花种植面积占全国人工种植灯盏花面积的9成以上,灯盏花药材年供给量突破400万kg。2007年,“红河灯盏花”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8]。
2.11 草果
草果主产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普洱、玉溪、西双版纳、临沧等地。
2.12 滇黄精
滇黄精主产于云南省大理、丽江、迪庆、怒江等地,以野生黄精居多。2018年,全国黄精需求量约为4 000 t,云南省黄精供给量为600 t左右,占全国产量的20%。
2.13 滇龙胆草
云南省也是滇龙胆草的主要产地,滇龙胆草多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坡草地、灌丛中、林下及山谷。
2.14 云当归
云南当归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有滇西北和滇东两大产区。云南产的当归已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各地。
2.15 半夏
云南省有丰富的野生半夏资源,主要分布于昭通、曲靖、文山等地,海拔大都低于2 500 m。
2.16 血竭
血竭又称龙血树,拥有和云南白药一样的名气,其功能为化瘀止血、活血镇痛,是药品“七厘散”的主要成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誉之为“活血圣药”[9],主产于印度尼西亚,国内以云南省为主产区。
2.17 儿茶
儿茶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该地供给的儿茶约占1/2以上。
2.18 诃子
诃子主要分布于保山、临沧、德宏等地,云南省年产量和收购量占全国80%以上。
3 云南省道地中药材生产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良种选育基础薄弱,种养技术不够规范
云南省良种和新品种选育滞后,品种混杂,部分中药材尚未确定主栽品种。中药材绿色、有机种植基地规模小,标准化水平较低。种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投入品使用不够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科学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了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导致重金属盐分残留,直接影响中药材质量。缺乏有关中药材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监管几乎等于零,成为当地中药材种植亟待解决的问题[10]。
3.2 野生资源过度开发,保护与利用不协调
我国每年消耗中药材约40万t,大部分依靠野生药材满足市场需求。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当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物种的约占2/3[11]。由于市场供求矛盾加剧,各地不断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药物资源被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部分资源面临枯竭,部分物种消亡或濒临灭绝。
3.3 生产水平落后,产地加工、销售不规范
一方面,因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培养,种植人员对于药材是否可直接用于制药没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法律意识淡薄。尽管药材市场上明文规定严禁销售中药饮片,实际上药材市场还有流通,在药材种植基地附近非法加工中药饮片的小作坊屡禁不止。中药材经营的从业人员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素养、社会价值观、诚信理念和法律意識差,难以进行有效管控和质量规范,使市场上掺伪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导致交易的中药材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把关。尽管中药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各地文化、传统差异,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规模小、不规范,缺乏监督机制。由于种植中药材门槛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种植人员存在注重产量忽视质量、重指标轻过程等不规范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行为,增加了中药材质量不合格率。
3.4 中药材产业链条短,流通渠道不通畅
大部分中药材以初级原料出售,产品附加值不高。中药材产业链较短,产业价值未得到完全有效开发。大部分药材以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地加工滞后,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及制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对整个中药材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中药材市场未实行规范化药材经营许可管理,城乡集贸市场、社会群体组织、单位及个人自由购销中药材过程无人监管,直接导致中药材流通过程中的质量难以追溯。在中药材流通末端,使用单位和个人对所购进的中药材生长、采收、流通及贮存等信息无从知晓,无法追溯到源头,对中药材质量存在质疑。品牌打造力度不够,各类交易市场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中药材产品的市场开拓与营销。
4 加强中药材绿色安全高质高效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4.1 积极开展良种繁育,培育道地新品种
加快道地药材良种繁育,积极开展良种选育和良种扩繁推广。研究主要药用植物的遗传基因,筛选优质种源,选育新品种及优良品种培育。申请建设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生产保护基地,保护野生资源。采用野生抚育与人工种植驯化两种方法,筛选出优质种源进行培育。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推广,提升中药材良种的繁殖率,淘汰质量低的品种。开展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着力推进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扶持培育种苗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保障良种供给。按照适宜地区种植适宜品种原则,对中药材进行分品种、分区域集成种植,逐步增强优良种子(苗)的繁殖能力和持续供应能力。
在云南省大力推广中药材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通过科研攻关,在保持道地药材特性的同时,创新种植技术,增强道地药材的利用率。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选育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安全绿色、有机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4.2 推进建立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
从道地药材种植源头抓起,构建道地药材贯穿产供销全程质量管控可追溯系统。规范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等产品质量标准,规范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完善涉及道地药材种植、田间管理、收摘、收购、生产、加工、包装贮藏、销售和物流等多环节技术体系。完善中药材数据管理、档案整理、产品检测信息等,利用大数据上传至标准化体系云端,为实现全程可追溯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引进道地药材的第三方检测评估机构,完善中药材检测机制,加大抽样检查力度,逐步提升检测能力。无公害标准是让道地中药材走向国际和创立世界知名品牌的战略部署中意义重大的一步[12]。应制定中药材“林下种植”“野生抚育种植”“仿原生境种植”“生态种植”等种植标准[13]。建立覆盖道地药材的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从种植农户到消费者终端的共享平台。
4.3 建立完善中药材科技支撑体系
要建立云南省特色药食同源资源产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依托省内外科研单位及中药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在主要产地设立综合试验站。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全面和深入开展药食同源中药,包括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节水灌溉、采后贮藏、初加工及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等研究,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不断完善配套政策。
4.4 建立中药材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市、县建立和加强中药材技术推广站,大力普及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
二是中药材企业以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向药农提供优质种苗,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提高药农科技水平。
三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主要课题,以加强中药材产业科技投入为核心出发点,以高精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贯穿其中,提升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速率[14]。
4.5 重新梳理优势道地资源,筛选、优化品种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实现种植产能最大化
以云南省5大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产业带为龙头,附加重点县(市、区),以10个核心种植基地为突破点,开展道地药材品种筛选和优化,进行生长环境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域的划分和调整,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分布,加大对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15]。
以云南省优势药材资源品种三七、天麻、滇黄精、滇重楼、云木香为主,认真落实优化和梳理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积极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绿色有机示范种植,确保道地药材种植保质保量。2015年,云南省对已列入药食同源、新食品原料标准目录的天麻、铁皮石斛、茯苓、滇黄精等20余种药材的种植基地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中药材资源的产业转化率。
4.6 突出道地药材产品特色,深度挖掘道地药材价值和潜力,加强产品宣传和营销,以道地品牌打造道地产区,驱动经济增长
开展中药材综合性安全评价,重新审视三七、灯盏花、天麻、石斛等一批云南特色道地药材品种的新发现和新功能。以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为原料,研究开发各类食品、饮料、保健食品和天然日化等产品。在药食同源领域加大开发力度,实现道地药材的多维度、深层次发展,通过药食同源中药材综合园区建设来驱动中药材市场消费需求,实现园区集约化发展。以中医药理论、民族医药传承为基础,将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成商品[16-17]。
通过特色民族药品牌建设,扩大云南民族药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倡导和鼓勵道地药材药食同源品种、道地药材大品种的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知名区域品牌。发掘和梳理以彝、傣、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做好民族药濒危动植物药的培育、种植、保护、应用、替代工作,扶持民族医药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引进和开展中药材品牌活动评选,打好宣传牌,提升“云药”品牌形象在国内和国际的声誉[18-19]。
4.7 加强中药材绿色生产的管控,系统规划中药材种植和产地加工工作
对云南林下种植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对林下中药材生态环境中的植被和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对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监测。建立云南省林下天然药物种植管控标准,加大对云南大宗中药材三七、天麻、黄精、白及等的研究力度。对目前正在开发利用的林业资源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对现有林下天然药物种植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林下天然药物种植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影响,开展林下天然药物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产业风险管控研究。与专业的项目团队共同制定云南特色林下天然药物种植标准,为产业化发展和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支持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促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推进云南省天麻、铁皮石斛、茯苓、滇黄精等20余种已列入药食同源、新食品原料目录的药材基地标准化建设,把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1]。
以科技为内在驱动力,支撑与引领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和规范化培育和种植管理。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带动作用,打造云药品牌。纵观市场发展动态,将目标对准国内外市场,促进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促进云南省由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经济强省的转型,逐步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初加工基地和面向东南亚的中药材贸易集散地[22-23]。
参考文献:
[1]刘红.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探索——以云南省文山州图书馆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 2019,32(6):67-71.
[2]唐国政.三七产业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3]韩欣欣,徐颖剑,章涤凡,等.云南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8):168-171.
[4]肖丽萍,吕红培,彭秀婷,等.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商业,2018(27):78-79.
[5]刘立红,刘英,王芬,等.云南三七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9):1331-1335.
[6]林蓉.云南省滇重楼栽培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54-55.
[7]张晓莉.云南天麻产业精深发展又迈一步[J].云南农业,2019(6):94.
[8]杨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动红河州灯盏花产业快速发展[J].云南农业,2014(10):19.
[9]罗志红,杨璐璐,艾健,等.复方龙血竭愈伤便捷湿巾治疗军事训练致肢体软组织扭挫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 国医国药,2019,30(6):1412-1414.
[10]阙灵.中药资源迁地保护调查与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
[11]张树权,康庆华,袁红梅,等.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6):112-116.
[12]王琴.药用植物西洋参和太子参不定根反应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5.
[13]郭兰萍,张燕,朱寿东,等.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 1143-1151.
[14]郑文科,鄢丹,张晓朦,等.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J].中医杂志,2019,60(12):991-1000.
[15]杨生超,文国松,孟珍贵,等.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产业发展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12(4):626-631.
[16]孙元鹏,司马学琴,吴喆,等.李时珍故里蕲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1): 227-230.
[17]杨兆祥,任杨帆.用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指导云南三七产业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530-532.
[18]王丽华,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3(2):28-32.
[19]李会军,李萍.药用植物资源与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醫药现代化,2001,3(2):55-57.
[20]吕文栋.全球价值链下构建中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基于中国青蒿素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5(4): 75-84.
[21]冒巍巍,范莉,王方华.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草药,2003,34(4):289-292.
[22]牛红军,杨官娥.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药业,2009,18(12):2-3.
[23]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