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两国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

2020-11-23杨雨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文日文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从语际翻译策略比较的角度,考察了英文电影片名的中日译名之异同。研究发现,中文译名主要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策略,而日文译名中音译法占有相当大比重。探讨中日两国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异同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电影的对日输出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影片名;中文;日文;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49-03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31

一、引言

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多重功能,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自电影诞生以来,西方电影无论是在技术上的创新,产出数量还是在文化上的影响都是领先的。日本与中国毗邻,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输出国。尽管两国同属东亚汉字文化圈,但在语言和文化特征上却存在不小的差异。探讨中日两国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上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同时对中国电影的对日输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特征

电影片名往往是观众接触到的有关电影的第一信息,可以看做一部电影打开市场、勾起观众窥知兴趣的敲门砖。在翻译时,我们首先要了解电影片名具备的功能及特征。

(一)电影片名的功能

陈宏薇[1]提出,电影片名的功能由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市场功能三大功能模块构成。首先,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高度凝练,是观众最先获取的信息,也是电影精神层面的体现。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立足原片内涵,忠实传递原片内容和主题。可以说,信息功能是电影片名最为重要的功能。其次,好的电影片名及其译名能够通过修辞、文化意象、音声等形式等带给观众以良好的审美体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重视原片名中异质元素的转化和再现,既要表现出“异国情调”,又要考虑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2]。再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应具备利益功能,为电影制作、发行方带来相关经济收益(同上)。因此,电影及其译名应当具备初始广告宣传、激发观众好奇心并吸引其前来观影的作用。

(二)英文电影片名的特征

英文电影片名首先呈现出简洁的特征。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提倡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叙述风格,强调准确,因而西方电影片名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比如《Bird man》《Fury》《Need for Speed》等,片名均由1-3个单词组成。

在英文电影中,许多电影片名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如《Lucy》《John Rambo》《Mr.And Mrs.Smith》等。与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相比,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倾向,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张扬[3]。

此外,西方电影片名往往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反复、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西方人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4]。比如影片《Tora!Tora!Tora!》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日军轰炸珍珠港时的口号作为电影片名,增强语势,同时又能激起观众的情绪。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现状

就英文电影片名的中譯研究而言,梁建、李鲁[5]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及注意事项;陈怀彦[6]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认为近年来优秀译名的数量逐渐减少,并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进行电影片名翻译;卢志君、覃江华[7]收集了1984-2015年发表在外语期刊上关于电影片名翻译的31篇文章,对各个年代研究的方法、角度、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但对英文电影片名日译的研究却很少,仅有兰立亮[8]对英文电影日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在中日英文译名的比较研究方面,王婷婷[9]及王婷婷[10]从外来文化影响的角度对中日英文译名进行了比较。可见,英文片名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英文电影的中译上,而中日电影译名的一般特征和翻译策略差异方面的比较研究相对薄弱。

四、英文电影片名的中日翻译策略比较

(一)宏观倾向

笔者整理了1971-201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电影的中日文译名,共计49部,并将不同翻译策略在这49部电影中的运用进行了统计(见表1)。

在这49部电影之中,中文译名中使用策略占比最高的是直译法,达53.06%,其次是意译法,占32.65%,而采用创译法和音译法翻译的影片仅各有3部。日文译名中采用音译法的比例最高,达69.39%,有3部电影采取了音译与直译结合的策略,2部采取了音译与意译结合的策略。而单独使用其他翻译策略的比例均较低。可见,中文译名最常用的翻译策略是直译和意译,而日文译名中占绝对比例的翻译策略则是音译。此外,创译法在中日译名中的使用比例均较低。以下举例说明各项翻译策略在片名翻译中的使用逻辑。

1.直译

直译是根据源语的语法结构和中心意思进行的直接翻译。采用直译策略,能够充分还原电影片名信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电影片名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和表现风格。中国在翻译英文片名时,经常采用直译策略,比如将电影《The Last Emperor》译为《末代皇帝》。在使用直译策略时,源语片名通常信息清晰明确,没有隐含的异质文化元素,目的语读者能够不加阻碍地理解源语片名想要表达的内容。

此外,如果原片名直接表达了电影的核心主题,那么直译法就能够保证原汁原味地传达出原片名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最直观有效地实现信息的转换。

2.音译

音译就是根据源语的读音进行直接翻译。这一翻译方法简便易行,较为常见。在中文译名中,采用音译法翻译的片名多见于原片名为人名或地名的情况下,如《Chicago》的中文译名是《芝加哥》。总体而言,中文译名采取音译法的情况较少。与此相反,音译法在英文电影日译中所占比例最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从文化因素上来说,日本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着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只能不断地向外扩张。因此,日本人非常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并将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11]。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日本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崇拜感和自卑感,欧美文化崇拜情结贯穿整个社会。

伴随着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外来语开始进入日本,并逐渐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并被广泛使用。在语言因素方面,日语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均为表音文字,能将所有英语词汇转换成使用片假名书写的外来语,这为英文片名的音译提供了无限的便利[10]。与之相比,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汉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以其坚实的外壳抵御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并反过来以其强大包容力同化了外来文化[11]。同时,汉语文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音意之间大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单纯借助汉字的音来强行音译,恐怕很难适应国人的心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音译法在日文译名中的使用更为普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意译

意译通常是指不受限于源语语句形式的翻译。英文在翻译成中文或者日文时,语法和结构上都有很大不同。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采用直译或音译的方法难以表达英文电影片名中丰富的意象和内涵,此时应考虑意译策略,如《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中日译名分别为《老无所依》和《ノーカントリー》,分别烘托出杀戮下的无所依托以及凄凉的氛围。鉴于电影的商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考虑如何吸引观众,从而带来更高的票房收入,以求利益最大化。

4.创译

创译就是译者跳过原来的片名而直接创造出一个片名。有时候,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将原片名的意境很好地体现在目的语语境中,这时就需要作者另辟蹊径,采用创译法。如电影《Out of Africa》的日文译名为“愛と哀しみの果て”,以「愛」与「哀しみ」概括了女主角在非洲的情感体验。创译是一种归化翻译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译名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二)个案分析

以下將通过两个个案,对中日两国就同一部英文电影片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加以分析比较。

电影《Terms of Endearment》的中日文译名分别为《母女情深》和《愛と追憶の日々》。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儿用一生去理解母亲的爱,母女俩最终达成和解的故事。原片名的本意为“昵称”,它在源语英语语境中具有较强的文化象征意义,因此中日文译名都采用了创译的手法,将原片名“归化”处理,以更好地满足目的语观众的文化期望。中文译名注重整部电影的主题——母女之情,这样的译名紧扣主题,清晰地向观众传达了影片的主要内容,并以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日文译名则淡化了“母女之情”,抓住日本人敏感而又易悲的性格特点,用“愛”和“追憶”这两个富于感伤与浪漫色彩的词来勾起日本观众的兴致。

电影《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中日文译名分别为《飞越疯人院》和《カッコーのネストの上で》。影片讲述了主角迈克计划和实施的一系列逃离疯人院的过程。原片名意为“飞跃布谷鸟巢”,中文译名将其意译为“飞跃疯人院”,紧扣电影主题。而日文译名则采用了音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式。由于通过片名无法直观了解电影内容,日本观众很容易将它当作动物题材的电影,而“カッコー”一词为外来语,可能会有部分观众不明词义。日文译名过于注重保留异域风情,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是否有更好的翻译策略值得商榷。

五、结语

由于语言、文化因素的差异和商业考虑,中日两国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比例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日本倾向于忠实地保留原片名的形式,因此译名呈现音译突出的特征,而中文译名使用的策略更加多元,也更加符合国人的文化期待。将两国电影译名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更加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今后中国电影对日输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72-273.

[2]毛文俊,付明端.商业电影影片名翻译标准的层级性[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3-37.

[3]杨渊.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西方电影名的翻译[J].影视翻译,2014,(7):150-151.

[4]杨坤.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4,(2):137-138.

[5]梁健,李鲁.电影片名之功能目的论翻译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10-212.

[6]陈怀彦.电影名翻译的现状及方法[J].韶关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7-90.

[7]卢志君,覃江华.电影片名翻译研究在中国(1984-2015)[J].外国语文研究,2017,(4):84-96.

[8]兰立亮.英语电影片名日译的归化和异化[J].电影评介,2007,(1):57-58.

[9]王婷婷.从奥斯卡影片译名中的外来语使用情况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J].文化学刊,2015,(2):130-134.

[10]王婷婷.从电影译名看外来文化对中日两国语言的影响——以外来语和外语词汇为中心[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11]解丽坤.中日文化冲突及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D].延吉:延边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杨雨萌(1995-),女,山东聊城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翻译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中文日文翻译策略
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
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日文花样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