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加工》伴我成长
2020-11-23樊志勤
樊志勤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24
70年栉风沐雨,初心不改,7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2020年10月是《金属加工》(原名《机械工人》)创刊70周年,恰逢也是我们集团公司成立70周年。70年前《机械工人》杂志社和太重厂一样,共同承载着振兴民族工业的庄严使命,开启了新中国民族装备制造业的先河。作为一名产业工人、一名《金属加工》的忠实读者,非常高兴地迎接这个喜庆日子的到来。
2005 年,我在公司焊接实验室赵钰主任的带领下,第一次参加了北京·埃森焊接展。也是在展会上,第一次接触到《机械工人》杂志,并从杂志上了解到当时先进的焊接技术和生产一线先进的经验方法。在与于淑香主编交流后,她还赠予了我几期《机械工人》杂志,并与栗延文社长、于淑香主编合影留念。在展会上带回的杂志开启了我日后技术成长的通道。
2006 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第一次给杂志社投稿。当时于淑香总编特别重视,对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图表等进行了修改,并在《机械工人》2006年第9期刊登了我的文章“大型轧钢设备开卷机直齿圆柱齿轮的焊接修复性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撰写的技术文章,第一次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第一次获得了稿费。这些“第一次”让我一名车间普通焊接人对焊接技术有了新的看法。在后来的工作中,《金属加工》杂志成了我离不开的伙伴,在阅读学习中,对一些生产经验和窍门、绝招进行摘抄收藏,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时,我就从书中找一些技巧和经验。在公司Q960E高强钢焊接试验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试验数据总是不稳定,很难找到具体原因,后来在杂志上看到高强钢焊接的相关文章,我们就按照文章中的内容逐一排查、找问题,终于找出了数据不稳定的原因,并对工艺进行了改进,使产品实现了批量生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更使我感到《金属加工》不仅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而且文章多来自生产一线,对解决产品科研试制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她的确是我们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
在工厂生产应用中,我和工作室成员也经常对生产中的焊接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这么多年我和我的同事先后发表了“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在金属结构行业中的应用与探讨”“国内外690MPa高强钢实芯焊丝研究与应用”“大型汽轮机中压外缸铸造缺陷的焊接修复试验与应用”等论文十余篇,总结出几十项先进工艺操作法。在《金属加工》2017年第8期,我和同事发表了“带极自动堆焊技术与生产应用”,文章发表后不久,就有很多同行和朋友来电进行技术交流,都说这篇文章对他们产品的生产指导意义非常大,《金属加工》杂志这个平台让我发现了传播、学习、交流技术的新途径。
2015 年第4期“焊接之星”栏目刊登了题为“靠立志成才、靠勤奋成功”的文章,报道了我的成长“靠立志成才、靠勤奋成功”的文章,报道了我的成长事迹。2018年作为《金属加工》北京·埃森焊接展特约直播员,我参加了“工匠带您看展会”栏目,对展会中观众感兴趣的新设备进行了直播介绍。这么多年来,我从车间的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并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众多荣誉,这些成长的背后离不开《金属加工》杂志的陪伴。
70年来,《金属加工》杂志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而成长,为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衷心祝愿《金属加工》越办越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与时俱进,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为振兴中国制造业再创佳绩,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