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23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7期
关键词:预见性入院心肌梗死

(辽健集团铁煤总医院,辽宁 铁岭 1127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心肌组织长时间缺血导致组织坏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严重的胸骨疼痛症状,且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无任何缓解,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且会对其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1]。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其目的是通过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充分保障患者的正常生活,达到防治作用[2]。我院探究了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研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治疗及参与本研究的时间均处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共计80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和研究组(40例,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6例和24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45岁和81岁,平均年龄(62.20±1.3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90±0.60)d。研究组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7例和23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44岁和82岁,平均(62.30±1.4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70±0.7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意识清醒,能够理解并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治疗及研究均自愿配合。排除标准:同时参与其他临床研究;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家族存在精神病史。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全面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基础生命体征,定时调查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以及胃肠道系统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患者治疗中出现的各类不良情况,避免各类症状的持续发展,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1.3.2 研究组 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①规范预见性护理方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较为突然,且病情发展较为迅速,需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尽早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以此为基础为患者提供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根据护理调查内容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总结护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予以处理。②完善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需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全面做好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告知患者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卧床休息,根据疾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提前准备好抢救措施以及抢救药物,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抢救。③加强心理护理:因患者的患病时间比较紧急,心前区的疼痛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其会出现濒死感以及绝望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情况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引导患者表达出自己的担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缓解引导,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内容,告知其治疗方式以及预后康复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干预预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并发症的发病征兆以及预防措施。④提前做好并发症预防: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且发病时间多为上午,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进行不间断的心电监测,及时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如患者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过于烦躁以及发绀等异常情况则需要立即告知主治医师进行缓解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总体健康)进行评分[3],评分越高则患者该项功能越佳。②详细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③另外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4]。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对护理时效、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s)、[n(%)]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时效评分为(98.10±0.10)分,对照组为(90.40±0.50)分;研究组患者护理技术评分为(97.90±0.60)分,对照组为(91.10±0.70)分;研究组患者护理态度评分为(97.40±0.50)分,对照组为(90.20±0.60)分;研究组患者健康教育评分为(96.90±0.80)分,对照组为(88.40±1.60)分。研究组患者护理时效、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507、46.648、58.304、30.052,P=0.000、0.000、0.000、0.000)。

3 讨 论

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发病因素并不统一,与患者日常工作劳动力过大或者情绪波动较为强烈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5],另外,由于患者长时间吸烟饮酒、暴饮暴食以及生活环境恶劣等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如患者过度劳累会导致其机体处于极度疲累状态,心脏负荷会出现加重情况,心肌含氧量也会有所增加,而患者动脉结构异常情况会对其扩张功能造成影响,增加心肌组织坏死的发生[6]。患者暴饮暴食过于严重会导致大量高热量及高脂肪的食物进入到患者体内,导致血脂浓度快速增高,血液黏稠度也会有所增加,血液浓度过高会导致动脉狭窄位置出现血栓情况[7]。患者长时间吸烟饮酒会增加心肌组织的耗氧量,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情况的发生,患者情绪过于激动也会对患者神经功能及心脏功能等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多种因素的单独存在或者复合存在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8]。预见性护理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护理方式,其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的应用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疾病发展情况,结合相应的科学指导以及临床经验制订适合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护理标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患者个性化的关注,完善相关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做好各类不良情况的预防[9]。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将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在医师指导下制订相适合的救治措施,全面分析监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便于及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了解和关注,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确保治疗及预后康复质量的提升[10]。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还需要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和分析,不断调整护理方案,以提升护理质量。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所助益,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能够及时对各类并发症进行预防,尽早发现患者心电监护异常情况,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也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治疗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能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预见性入院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