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替曲塞在晚期肠癌二线化疗中的疗效分析
2020-11-23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相关数据表明,肠癌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1]。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资料显示,血吸虫病、吸烟以及环境等因素可导致肠癌的出现[2]。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患者可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直肠癌患者以梗阻、便血以及排便习惯变化为主,左半结肠癌患者以部分肠梗阻、腹痛、腹泻以及痉挛为主,右半结肠癌患者以恶心、食欲缺乏、疲劳以及贫血为主[3-4]。现阶段,我国对于肠癌的治疗方法相对较为丰富,可以使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等措施,其中,手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患者,对于晚期患者而言,医疗人员主要将放化疗作为患者的治疗方案。其中,在二线化疗过程中,传统疗法主要采用氟尿嘧啶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5],但实践证明,采用该药物进行治疗时,患者疾病缓解率与控制率相对较低,同时造成的不良反应较多。经过探索发现,雷替曲塞应用于晚期肠癌,有利于实现患者治疗综合水平的提升。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晚期肠癌患者二线化疗过程中使用雷替曲塞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探索,现将研究内容进行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人员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二线化疗的晚期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1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为(60.22±3.44)岁;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为(58.71±2.53)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80周岁;②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内容均表示知情同意;③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可以有效实现自我意愿的合理表达;④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排除标准:①患者或其家属对于研究内容存在异议或无法满足研究数据调查工作的相关需求;②患者对本次治疗中所使用的药物存在过敏问题;③患者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查指标显示其不符合化疗相关要求;④患者预期生存时间低于6个月。
1.3 方法 在治疗问题上,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二线化疗、靶向治疗干预。在相关药物使用问题上,两组患者存在相应差别。
1.3.1 对照组 在患者二线化疗过程中使用氟尿嘧啶类药物进行治疗,主要治疗内容如下:使用艾力(药物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711)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药物用量为350 mg/m2,每日90 min。使用卡培他滨(药物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3024)对患者进行口服治疗,药物用量为1250 mg/m2,每日2次,分别在早晚进行服用。治疗持续时间为8周。化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靶向治疗,采用贝伐单抗(药物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90040)对患者进行靶向治疗,药物用法用量为静脉滴注,5 mg/kg,2周1次,首次输注时间应>90 min,其后输注时间可控制在30~90 min。
1.3.2 研究组 在患者二线化疗过程中使用雷替曲塞进行治疗,主要治疗内容如下:艾力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使用雷替曲塞(药物由连云港润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324)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药物用量为3 mg/m2,将其与25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使用。治疗持续时间为8周。研究组患者靶向治疗内容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患者治疗效果可以分为病情缓解率与控制率两个方面。患者治疗情况依据相关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以及病情进展4项。疗效标准:完全缓解代表患者癌症细胞得到了彻底消除;部分缓解代表患者癌症细胞有效减少;病情稳定代表患者情况相对较为平稳;病情进展代表患者病情出现恶化趋势。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总数量×100.00%,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患者总数量×100.00%。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体温异常、腹泻、呕吐以及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
1.5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疾病缓解率和控制率等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的疾病缓解率与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显著。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显著。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相关研究[6-7]表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肠癌在临床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研究人员表示,该病发病因素与患者肠道慢性炎症、饮食习惯、肠道功能性以及遗传等因素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该病在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大便潜血与消化不良,因此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重视。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以及大便习惯与性状变化。从医疗领域的角度出发,该病的类型相对较为复杂,在患者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盲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等部位均有可能发病,根据相关数据可以得出,该病在患者乙状结肠与直肠部位的发病率相对较高[8]。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研究人员表示,为了进一步确保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该病治疗方式的合理探索[9]。在治疗问题上,传统化疗主要采用氟尿嘧啶类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经过相关研究人员指出,作为化疗药物之一,雷替曲塞可以有效对肠癌患者信号传导与血管生成等机制进行抑制,从而实现患者治疗质量的提升,对于患者健康的合理保障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10-11]。同时,实践表明,雷替曲塞可以通过对DNA合成进行抑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诱导,进而导致其死亡,实现病情缓解的目的,对于患者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12-13]。
本次研究表明,与氟尿嘧啶类药物相比,雷替曲塞可以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的合理提升与优化,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与不良反应的抑制具有积极价值。
综上所述,雷替曲塞应用于晚期肠癌患者二线化疗,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与优化具有积极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