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荣通脉组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

2020-11-23王振强吕树泉王洪亮乔凯明王立新苏秀海王庆海张淑芳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通脉组方颈动脉

王振强,吕树泉,王洪亮,乔凯明,王立新,苏秀海,王庆海,张淑芳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沧州 06100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在病变早期,为出现动脉管腔狭窄之前,主要累及内膜层,所以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动脉壁内膜增厚密切相关,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就成为临床常用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1]。糖尿病已经被确认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本身的高血糖内环境、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2]。复荣通脉组方是本院近年来结合中医古籍和临床实践形成的方剂,对于糖尿病导致的大血管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了观察该组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IMT的影响,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至本院进行2型糖尿病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进行本次研究。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60~74 岁,平均年龄(66.33±8.55)岁,糖尿病病史 1~15 年,平均(5.71±3.55)年,来诊时空腹血糖(7.31±1.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0.93)%,其中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高脂血症34例。对照组男38 例,女 12 例,年龄 60~76 岁,平均年龄(67.52±7.86)岁,糖尿病病史 1~22 年,平均(5.99±1.61)年,来诊时空腹血糖(7.58±1.3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2±0.89)%,其中合并高血压 21 例,合并高脂血症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并予以通过。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3]: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糖尿病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质量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VPG)≥11.1 mmol/L(2 000 mg/L)。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 h)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126 mg/dL)。3)口服葡萄糖(75 g 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 h的血浆葡萄糖(2 h PG)水平≥11.1 mmol/L(2 000 mg/L)。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2)年龄≥60岁。3)来诊前1个月未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治疗的患者。4)未合并其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5)病例资料完善。6)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1型糖尿病患者。2)合并严重肾脏、肝脏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3)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其他严重代谢疾病的患者。4)合并高血压,但采用药物治疗后血压未得到控制的患者。5)不配合治疗的患者。6)半年内曾患急性脑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或者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患者。7)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剔除标准:1)未按规定进行生活干预以及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2)中途加用其他中、西药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定者。

1.4 方法

1.4.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注意休息,阿斯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100 mg×30 s)100 mg,每日 1 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12 s)20 mg,每晚1次,口服。共计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复荣通脉组方治疗。方剂组成如下:附子7 g,水蛭10 g,地龙15 g,全蝎3 g,黄芪 20 g,当归 15 g,玄参 20 g,葛根 20 g,何首乌藤20 g,川牛膝 15 g,穿山龙 15 g,甘草 10 g。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失眠患者加远志10 g,酸枣仁15 g,合欢皮20 g,头晕患者加天麻10 g,腰膝酸软患者加杜仲20 g,续断20 g;畏寒肢冷患者加桂枝15 g。所有汤剂均由本院药剂室煎制,每剂煎2次,分2次服用,每日2次,早饭前晚饭后温服。共计2个月。

1.4.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水平、颈动脉斑块大小和数量变化,颈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所有患者均使用TC-2021型经颅多普勒给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充分暴露,常规检查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扫查血管壁、血管斑块形成的数量、大小、性质、血管狭窄程度。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颈动脉血流主要指标为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所有指标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标准[4]:动脉内膜的中层出现增厚改变,并凸入管腔,其边界清晰,局部IMT超过1.3 mm,或者比临近部位厚0.5 mm,或者是临近部位的1.5倍以上。颈部血管彩超显示管腔内有超过10 mm2的充盈缺损。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CCA-IMT和ICA-IMT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水平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IMT leve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mm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水平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IMT level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5 0 5 0 C C A-I M T I C A-I M 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1.5 3±0.1 7 1.4 8±0.1 4* 1.4 4±0.1 2 1.3 7±0.1 5*1.5 2±0.1 5 1.4 1±0.1 3*# 1.4 2±0.1 3 1.3 1±0.1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和数量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和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和数量变化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carotid plaque size and number chang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和数量变化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carotid plaque size and number chang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5 0 5 0颈动脉斑块大小(m m 3) 颈动脉斑块数量(个)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2 2.7 3±3.2 7 2 1.0 3±3.8 2* 4.1 4±1.3 3 3.0 6±1.5 7*2 3.4 4±3.0 9 1 8.4 1#±4.0 6*#4.2 2±1.2 9 2.5 1±1.3 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增厚数量和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CA IMT、ICA IMT分别减少11、12例,高于对照组4、4例;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治疗后减少67个,高于对照组54个,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脑血流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得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4。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证实,最早累及动脉壁内膜,动脉壁内膜的增厚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IMT被用来左右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其中CCA-IMT已经证实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5]。黄春艳等[6]发现与颈动脉斑块存在的患者双侧CCA-IMT水平均会显著增加,而CCA-IMT超过超声诊断标准的患者中68%会至少一侧颈动脉交叉部位有斑块形成。而在IMT增生早期,由于管腔未出现显著狭窄,且支流代偿作用明显,因此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极容易被忽视[7]。糖尿病已经证实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后期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的大中血管出现动脉壁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增生,导致管腔狭窄[8-9]。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而其进程要比非糖尿病患者提前10年,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更高,预后更差,也更难以治疗[10]。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目前西医以降压、降脂、降糖为主,效果不理想。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符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11]。中医认为此时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是已经有“瘀”阻塞血脉的情况出现,而血瘀贯穿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全程。糖尿病在中医属于“消渴症”范畴,由于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导致的内热旺盛的疾病。在疾病后期,出现气阴两虚证,气虚则无力运化水湿,水液不归正化[12],留而化为痰浊水湿,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行于血脉,血行滞涩,进而导致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瘀滞脉络,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系列相关病变[13]。以中医整体观念来说,虽然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两种疾病,但是却为一个整体,因此治疗应该从痰、湿、瘀入手,痰、湿、瘀皆为阴邪,因此治疗当以温阳化气为主。

复荣通脉组方是在“温阳化气”指导下自拟的方剂,该方剂以附子、黄芪为君药,重在温补肾阳,补中益气,中气足,则血行有力,血行有力则不生瘀滞。方中用当归补血,水蛭、地龙、全蝎活为臣药,起到活血化瘀除湿的作用。痰、湿、瘀祛除,血脉通畅。玄参、葛根、何首乌藤、川牛膝、穿山龙、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兼有补气的作用,为使药。全方以温阳化气温主,辅助活血祛瘀药物,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4]。从本次研究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后IMT水平均有改善,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说明复荣通脉组方联合西药降血脂药物能够更好的减轻患者动脉斑块水平,而这一结果也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斑块数量和大小较对照组减少的更为显著得到印证。从患者的脑动脉血流上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该方剂联合西药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脑供血,这与复荣通脉组方补气活血,祛瘀通络除湿的作用密切相关。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增厚数量和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IMT thickening and carotid plaqu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参数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参数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左椎动脉 左椎动脉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右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 0观察组 5 0 2 8.4 9±4.3 5 3 8.1 3±4.1 1*#1 3.1 9±3.1 6 2 3.1 1±2.5 3*#1 5.6 8±2.6 5 3 0.5 2±4.6 2*#2 8.4 9±3.4 2 3 5.4 1±4.3 7*#1 3.4 7±3.2 2 2 4.3 0±4.0 9*#2 8.2 8±4.2 9 3 0.2 4±4.5 4*1 3.0 6±2.9 8 1 9.6 3±3.5 0*1 5.3 7±2.8 3 2 7.1 6±5.2 3*2 7.9 3±4.6 3 3 1.7 3±4.8 4*1 3.3 8±3.0 8 2 1.5 3±3.8 8*组别 例数右椎动脉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 0观察组 5 0 1 5.3 4±2.5 4 3 0.5 2±4.1 8*# 4 2.1 6±5.7 0 5 3.2 4±6.2 1*# 1 9.3 0±3.8 2 2 9.2 7±1.8 5*# 2 4.1 2±4.2 8 3 9.4 9±3.2 0*#1 5.5 8±2.6 3 2 2.6 8±6.3 2* 4 1.8 3±6.3 5 4 8.4 3±6.2 9* 1 9.5 4±3.5 3 2 5.6 3±1.6 5* 2 4.2 9±1.3 5 3 4.1 3±4.2 4*

综上所述,复荣通脉组方能够明显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IMT水平,减轻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脑血流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是本次研究所选择样本量较小,且属于单中心研究,对于统计学结果的准确性会有所影响,因此应该给予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复荣通脉组方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通脉组方颈动脉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高血压组方规律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十未通脉汤的应用
补气养血通脉饮辅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