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2020-11-23付玥闫水华齐悦姜雨航潘思彤薛丹妮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新冠肺炎

文/付玥 闫水华 齐悦 姜雨航 潘思彤 薛丹妮

2020年伊始,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感染者,并在全国各地范围内传播开来。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高校学生受到的影响以及危机反应已经开始展现,而这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势必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1]。

一、理性认知

(一)思想认识理性向上

新冠肺炎疫情是关乎全国乃至全球的一场重大战役,广大高校学生在这场“战疫”中接受了一次科学教育、思想洗礼和观念更新,思想认识总体理性向上。

1.平和中透露出理性乐观。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之际,高校学生难免心生恐惧、不安,不过通过对于疫情看法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们也慢慢地了解到疫情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战胜疫情,不仅需要高明的医疗技术手段,还需要阳光乐观的心态和精力。

2.关注中映射出思考深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高校学生们跨越个体进而对社会效果进行一番思考并做出判别。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关注重点是疫区防控进展、疫情防控信息、募捐物资的运用、失职官员的问责、各地详尽的防控方法、疾病防控的管制制度、确诊患者的痊愈人数、群众采取的防护措施、重点防控物资的供给等等。

3.认可中体现层级差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党中央领导迅速做出决策,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使得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积极性逆转,显著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与威望,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高度认可以及衷心的拥护和爱戴。

4.灾难中感悟蓬勃力量。灾难过后现人间真情,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爱国主义情怀的集结号浩荡响起,四面八方的力量如湖水般汇聚而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们响应国家党中央的号召,纷纷主动请缨出战武汉。全国各地278支医疗队、32000多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1400名医务人员奋战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有些高校学生说:“苦中作乐、逆境前行是我们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磨灭的文化因子,我们总是能在最困难的时候负重前行,找到出路”。

5.危机中展现出责任与担当.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中国发展高校培养学生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我们看到了高校学生不怕风吹雨打,勇于战胜疫情,彰显青春力量的新时代,交出了一份合格且充满活力的答卷。在这次防疫“关卡”中,无数中国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地请战,成为我们家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战斗员”“宣传员”,他们站在小区门前,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他们化身志愿者,为在家通过上网课的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答疑解惑。

(二)消费观趋于理性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疫情限制的影响,人们不能外出购物,只能依靠手机、电脑等进行线上消费,这也就催生出高校学生消费的一些特点。这些心态的变化,说明高校学生的消费倾向正在趋于理性、成熟和“有度”。

1.只买生活必需品。在这场疫情“大考”面前,高校学生不同于以往没有计划、随意性强、超前消费、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储蓄意识淡薄等的消费购物理念,高校学生消费观念更加理智、点外卖的频率减少、只购买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熟悉手机和互联网的高校学生越来越体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感。

2.少买点,买好点。以往高校学生的消费形式普遍趋于盲目消费,看见流行什么就买什么,对于哪个事物感兴趣就买回来,在没有任何消费需求的情况之下也一直买买买,网上购物更是日益增加。而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高校学生的消费更加趋于绿色、健康、环保,更加重视物品的品质,追求物品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品的数量、眼缘以及流行度。

3.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高校学生的购买决定比之前更加慎重。购买之前会考虑物品是否符合其真正的需求、它的自身价值以及价格合理与否,也会在购买时货比三家、适度消费、避免盲从。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校学生不会轻易地选择购买,而是反复地斟酌和考量。

二、不良认知

(一)自律性差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大高校都推迟开学,导致高校不得不选择网上授课的方式。然而初期高校学生们对于这种方式不太熟悉,导致进入状态较慢,但在熟悉应用这种方式后,在网上讨论问题时,不知不觉又会变成学生之间聊天的工具。而在没有学校的约束之后,自律性较差、习惯不好的高校学生们的作息时间也变得紊乱,晚睡晚起成为其普遍模式。在网课不是直播课而是录播课时,学生们只是签个到,手机就放在一边挂机上课。

(二)认知偏差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对疫情的认知不够全面、消息闭塞,导致高校学生们居家只能通过网上传播的信息来判断新冠肺炎疫情的来源、防治进展以及防治方法。尽管高校学生对于一些媒介的使用已比较熟练,但由于缺乏信息溯源、查证的习惯以及能力,使得高校学生易轻信谣言,继而传播一些不实甚至夹杂无知主义反复冲击高校学生的错误言论和价值判断。

(三)情绪波动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的影响,各大高校推迟开学,学生们的心态变得复杂多样。有些高校学生课程压力大,对自己要求比在校时更为严格,这使得他们的心态烦躁不安;相较而言,另外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课程少而比较轻松;还有一些超前消费的学生因为欠着花呗在学校期间会有稳定的生活费用,在家学习反而没有了家长给予的费用也会使他们焦虑不安。还有一些高校学生们生活节奏混乱,导致每天过得既恍惚又焦虑不安。而高校学生们长时间居家生活和与父母观念差别的缘故,极其容易与其父母激发矛盾。

(四)公德观念薄弱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高校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地配合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存在外出聚餐、聚会、瞒报自己的行程、发布一些虚假言论、擅自提前返校等失德失范行为。一些高校以及笔者所在的牡丹江医学院对于那些私自提前返校的学生给予了严重的纪律处分。

三、应对策略

(一)不信谣、不传谣

广大高校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判断辨别能力,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在网络或媒体上散布传播非官方信息。坚决维护大局、服从大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青春正能量。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部分高校学生们存在偏信、盲从等错误的认知,造成恐慌和谣言肆虐。因此发布及时、准确的消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显得极为重要。要科学合理地看待疫情,通过官方发布的消息为准,改善认知偏差。

(二)加强沟通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进一步增强。各大高校可以把心理咨询与加强思想政治方面进行结合,展开一些形式多样的网上教学活动,防止学生产生的焦躁不安等情绪。在疫情结束之后,高校能够在平时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对于突发疫情应对及措施方面的教育课程,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信息区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进行自身预防。

(三)善于引导

针对这一流行传染病的搏斗,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次难得的阅历和锻炼。各大高校要善于运用这一契机通过网络展开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公共安全方面、医疗保证方面、健康教育方面、法律品德方面开始有所关注,这种关注是开展教育疏导,协助学生思维成熟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四)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技术是一项简便、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通过对意志的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针对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方法来缓解自己的心情,例如采取情绪转化法等。

1.合理宣泄情绪,调整情绪状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些高校学生会出现焦躁、不安、惶恐、抑郁等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这类消极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很容易造成心理或精神疾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情绪的表达有着重要作用,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写日记、与亲朋好友沟通等形式来倾诉自己的情绪,也可向专业人员进行一些心理咨询。

2.科学应对情绪,接纳心理反应。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正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很容易产生一些恐慌、不安、抑郁、敏感等消极的情绪,应科学且理性地看待这些情绪表现,认识到这是一种机体自身应对环境变化时的合理反应。适当的情绪压力有利于更好地应对这次疫情,因此当高校学生们出现上述情绪时,不要过分地否认和排斥,更不要过度地紧张,以免加重自己的情绪反应。

(五)行为改变

1.合理规划生活,改变行为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异常行为,若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对自身造成损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进行一些以往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但高校学生仍然要合理规划学习、娱乐和作息时间,做到不熬夜、饮食规律、合理睡眠。

2.积极放松训练,调整生活方式。放松训练可以改善高校学生的紧张压力,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可以在家进行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方式来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

四、结语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带给高校学生一些严重的冲击和心理反应,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积极反应情况。培养高校学生的危机反应及应对能力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高校学生应对策略的研究,可以实现高校学生自我约束力和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冠疫苗怎么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