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解决劳动关系困境的策略探析

2020-11-23许少卿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职业

文/许少卿

一、背景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国家的宏观调控则是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情况下,企业会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劳动者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市场的竞争往往会出现优胜劣汰,从而出现转岗、失业与半失业等状态,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1]。为此,如何解决因市场中劳动关系的变化而引发的问题就成了重要的课题,成功解决就能顺利提高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的幸福指数,反之则会使社会发展受阻,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快速流动,劳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动,在结构性调整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劳动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出现结构性失业等情况。劳动者会因为学历、年龄、专业等各方面制约,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造成生活上的窘迫,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像出现许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如企业“招工难”、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企业的用工自主性不够,制约企业活力的问题、失业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等[2]。如何既能让企业发展有活力,迅速转型升级,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大价值,又能引导好因企业转型而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再就业,保持生活的整体平稳、社会的稳定和谐,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问题

(一)供给侧改革中劳动者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我国越来越和世界接轨,国内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问题,表现为劳动力“过剩”与“短缺”的并存,即同时存在劳动者的“就业难”和企业的“招工难”现象。造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一些传统行业,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得不根据自身资源获取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比如沿海地区的加工业;工矿企业集中的地方,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不得不使用大量人工进行生产。随着经济的增长,技术的更新,大量的人工使得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落后,导致劳动力相对过剩。而一些新兴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人力,因此存在劳动力相对短缺[3]的问题。一方面就业困难,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矛盾。

(二)劳动者再就业时技能短缺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越细,就业渠道也越广。但再就业的劳动者往往过去所掌握的技能过于单一,再次就业时优势也不大,加上年龄、学历、家庭的因素,再就业出现困难。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规范共同来帮助,一方面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安排,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和取消年龄限制,专门面向二次就业的人群开办设置市场急需专业,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挖掘每个人身上的潜质,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社会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让劳动者在二次就业时积极面对,重新投入职场实现自我价值,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让社会充满活力。

(三)劳动者法律维权较难的问题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型期。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自发调节引起的少数劳动者的经营不善和企业破产等问题,会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何既保证效率又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稳定,是党和政府始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的一个方向是要继续健全法制,朝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方向发展[4]。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劳动者始终是弱势群体,并且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劳动者维权道路不畅。现阶段党和政府已经成立专门的部门处理劳动者维权事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保障劳动者权益,减轻政府的负担,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专注于核心任务,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因此,要继续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让每个劳动主体都能平等地在法律的框架下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出现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两极分化现象。

(四)新兴职业的认同度较低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催生了许多新兴职业,如网络直播的播客、电子竞技的职业玩家、外卖快递的骑手等等,这些职业因为满足了大众对生活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越来越受人追捧,比如网红现象的出现。在越来越受人关注的情况下,另一方面由于受入行门槛低、要求不高、发展时间不长等因素,在社会中的认同度较低。但正是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才会催生这些职业的诞生,可以说今后会有更多的新兴职业的诞生,是大势所趋。大众的不认同会影响到新兴职业的发展,不利于新兴职业的发展。归根究底,在于社会没有形成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劳动者一律平等和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三、协调劳动关系的策略与建议

(一)深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切实发挥,更有效率、更好地自动调节资源到效益高的地方去,也催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超高速经济增长,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改革方向是基本正确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并非万灵药,能够自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

市场也有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最大限度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精准发力、精准调控,解决市场失灵引起的两极分化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建构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政府和市场主体能较为主动地引导各劳动要素的高效流动,更重要的是能积极引导劳动者向新的产业和部门流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波动,最大限度地解决因市场自发调节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避免产生劳动者就业的结构性难题。

(二)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树立崇尚劳动氛围

在社会大力提倡劳动光荣、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劳动者最美的舆论风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劳动保障机制,全方位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服务。比如法律上,健全保护劳动的相关法律,健全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教育上,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置劳动相关课程,补齐劳动教育课,让各类学生从小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制度上除了通过法律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之外,还要建立保障弱势劳动者的常设机构,使得他们的权益可以得到更好保护,各级领导也要在工作之余走访各类弱势群体,通过常态化的机制不断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复杂的劳动争端,保障弱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社会宣传中,大力树立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典型,各级政府宣传部门评选出来的模范劳动者在全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让他们成为社会道德进步的引领者。

(三)健全劳动法律,建立法制化劳动环境

目前解决劳动产生的纠纷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如何全面高效地运用这部法律有着重大意义。换言之,愈来愈完善和健全劳动法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有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也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和意识下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保持竞争活力提供保障,可以说是稳定劳动市场和有利劳资双方的压舱石和推进器。特别是在劳动法律的执行上提供创新思路,降低劳动者和企业的维权成本,提升劳动维权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劳资双方权益,真正体现劳动主体的尊严和地位,使其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劳动者地位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就提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方向,要大力地去弘扬和践行。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地位和荣誉感,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自由的、平等地选择职业,公平地处理各种劳动纠纷与矛盾,从而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特别是当前,供给侧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以5G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迅猛发展,由此使得传统行业需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变其发展模式才能有立足之地。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职业的消失也催生了大批新兴职业。在新旧交替中,全社会要积极、努力地引导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合理合法地从事满意的职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如,在各级各类学校增加劳动课程,从小就灌输和养成勤奋劳动的思想;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干事创业的优秀奋斗者,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让勤劳、奋斗成为社会主旋律,不断完善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