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思考

2020-11-23徐倩君徐宁侠赵瑛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0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子女养老

文/徐倩君 徐宁侠 赵瑛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为了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之出现的独生子女时代也就成了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国家大局来看,实行计划生育,对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父母逐渐步入老年,独生子女在养老资源和养老支持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风险,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1]。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理念。家庭养老,就是老人在家中接受儿女子孙的赡养。在这种模式下,子女既能减轻经济压力,老人也能感受家庭的温暖,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社会体系中,养儿变得难以防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人文理念的传播使中国独生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养儿防老的传统在独生子女的观念中已经黯然失色,不再那么理所当然。独生子女没有多子女群体生活的经历,一出生就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足生活,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对他们全方位关爱所承受的艰辛付出。就连买房买车、结婚留学这样的高额支出也由父母买单,觉得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们一方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给予的物质支助;另一方面他们羡慕西方人18岁离家后的自由生活,觉得养老是父母自己的事,父母老了应该像西方老人那样进养老院养老,这在独生子女眼里似乎是历史的必然。即便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再好也要追求个性的自由,不愿意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所以,一些已经为人父母的独生子女更希望老人住进养老院养老,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模式恐怕只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一种念想和奢望罢了。

(二)经济供养负担加重

目前在中国,“80后”“90后”已经成为社会中流砥柱,这部分人群没有享受到毕业后分配工作、工作单位分福利房的待遇,所面临的是“996”的加班制、高昂的房价。独生子女政策下最大的“80后”已经40岁,而这一代人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子女的求学、成长教育方面,还要为子女在结婚及购置房屋等方面积攒财富,这也间接导致了独生子女父母没有为自己的养老储备足够的储蓄[2]。此外,就独生子女家庭而言,一对夫妇不但要顾及下一代子女的抚养、教育,又要顾及个人事业发展,还要面对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经济负担加重,加之越来越高的养老和医疗费用,独生子女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三)日常照料的需求难以满足

在农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解放,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显著增加,老人不仅要担负繁重的农活还要照顾隔代子孙,一旦到了失去劳动能力之时,儿女孝顺,可以安度晚年;儿女不孝,则只能是艰难度日。尽管现在农村大部分地区逐步实行了养老保险全覆盖,但面对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基数和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旦有了严重疾病,高昂的医疗费让大多数老人放弃治疗。所以有一部分的农村老年人难以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这就是农村最真实的养老现状。而在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并不乐观,年轻人大都需要工作,退休的独生子女父母则承担了为儿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家庭义务,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3]。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父母的生活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差,越来越需要子女以及外界的照料和帮助。这时,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他们所能依靠的资源要少很多,而独生子女又忙于自己的家庭与工作,还要顾及多个老人的养老需求,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分配,这就导致了独生子女父母在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子女却难尽孝心。

(四)精神慰藉面临挑战

子女外出打工、异地求学、工作以及成家立业后不与父母同住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加之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往自己孩子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产生的受冷落感也是不可避免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独居老人更渴望感情上的交流沟通,对子女慰藉的期望值更高。此外,独生子女们都忙于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而没有时间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增加了独生子女父母精神生活方面的孤独感。特别是独居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以及高龄老人,更易感到孤独寂寞[4]。子女不能长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的现实拉大了这个期望落差,缺少沟通交流,一部分老人甚至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脾气暴躁等状态。独居老人的不安感得不到排解,诱发严重心理疾病,形成孤僻性格。

二、机构养老服务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主要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机构、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等。机构养老是一种以付费方式获得起居照顾服务的养老模式。而我国的机构养老起步较晚,许多由政府承办的养老机构,硬件环境差,缺乏专业的服务队伍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消耗、低效能,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还缺乏内在动力。医疗卫生和生活保障也很有限,而且大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近几年养老院的负面新闻也时有发生[5]。而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没有明确统一的管理规范,政策支持乏力。要么价格过高,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差不能满足养老需求。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养老产业不能快速有效发展的根源。而选择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方式的独生子女父母中,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不想给子女增加经济和生活负担,但是现在越来越高的收费也让他们进退两难。

三、社区养老难当大任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依托社区、依靠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它一方面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还能享受到必要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思想顾虑,减少独生子女对父母照顾的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是老年人普遍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但是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服务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建设和制度还不完善、生活照料、家庭保健、精神慰藉难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诸如老年食堂、家庭保健医生、心理咨询师等社区养老项目在许多社区里还不具备,服务队伍不稳定和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如果更好地完善与落实社区养老这一服务形式,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社区养老作为自己的养老方式。

四、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构建现代民政养老体系

完善制度,加大扶持,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深化民政养老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可见,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期待政府支持社区养老模式革新、深化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的推进和养老金融市场放开等多个方向改革与开发,大力开展养老普惠制,免费技能培训,建立高效高能的养老护理队伍,推动了养老产业发展。

(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建社会养老敬老风尚,让独生子女家庭以法律、道德来维系家庭养老机制的运行。其次,独生子女父母也要转变观念,早期为自己做养老规划,对子女的投资要量力而行,既不能大包大揽盲目过度,又不能寄希望回报,过多地依靠子女,要为自己做必要的养老储备。

(三)完善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

逐步实现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为辅的一种适合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模式。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个完备的养老制度体系,养老产业也才起步,尚未探索出真正成熟的养老模式,我们要正视目前落后的养老结构,努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变革,引进社会资源和市场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减轻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压力。以社区区域为中心,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展开信息化管理。培训专业化高、责任心强的护老员队伍提供上门生活起居照顾、配送餐服务、心理慰藉等个性化服务。逐步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建设成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坚实基础的服务机构。这一养老模式不但能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能提供超过千万的就业岗位,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