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学习理念在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2020-11-23居正曹琴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益社区服务

文/居正 曹琴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一词是由美国人比尔·德雷顿(Bill Drayton)首创,作为一种在国外蓬勃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在国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创业方式得到了一定发展,特别是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事业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年民政部、财政部颁布《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公益创业提供了具体政策支持。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创业路径,又作为一种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手段,更应受到极大支持和鼓励。

一、公益创业的内涵

公益创业也被称为公益创新或社会创业,是一种将商业部门的方法引入公益慈善领域,进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创业理念和创业模式。公益创业是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打破界限、回应社会问题的一种创新方式。公益创业的出现,对整个慈善和公益事业的规范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创新,公益创业在互联网大力推动下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公益创业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解决了社会相关问题,而且能够网罗更多部门和资源推动解决社会公益相关问题和激发社会活力[1]。当前,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旨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生活中切实体会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公益创业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和更多可能。因此,不管是从青年学生的就业出路,还是德育有效性上,高校学生公益创业都应是引起学校、政府、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领域,并建立全面的支持体系[2]。

二、高校公益创业困境

高校公益创业,一方面因时代发展而兴起,随着自身活力与创新思维的提高,青年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因时代的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公益创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尚未形成规范性体系,影响了公益创业的纵深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主要体现在高校公益创业体系不完善、青年学生能力不全面、政策不到位三个方面。

(一)公益创业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不断重视,学校在原有各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并在全校公共课中加大创新创业课程的比重,设置单独设置校级创新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开发和教授。由于公益创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创业形式,大部分高校并未把公益创业设置进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即使设置了公益创业课程的学校也很难有效实施。其主要原因在于,相较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的概念、理念、领域都相对模糊,另一方面,由于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难以与市场领域发展相比,公益创业缺乏较好的实践市场。因此,让公益创业融入到整个创新体系中,既要有公益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开发,还要打通公益创业实践市场,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能力提升和成长,更需要公益慈善组织、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协同推进,让公益创业成为青年学生创业和成才的沃土。

(二)青年学生能力不足

而社会性则主要体现为回应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上。公益创业,需要青年学生具备一般创业的筹资能力、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还要具备项目公益取向。因此,这个过程中,第一,会遇到比商业创业更难的筹资困境。第二,在项目的实施和可持续性上,公益项目的实施往往基于对一定社会问题的认识上,项目设计既要联系实际,又要能够落地实施,而在具体的落地实施过程中,公益项目需要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的协同。从目前公益行业发展来看,公益创业的成功有待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或生活知识的融合,而且需要对地方性知识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尊重。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种体系化的服务学习才能实现。

(三)政策不到位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公益创业的关键因素。政策的支持不但可以在环境营造、税收减免、注册登记上提供支持,而且可以加大对公益创业项目和组织的筹资力度。公益创业不同于商业创业,因为其非营利性,其筹资难度要大于商业创业,因此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是政府对公益创业的资助,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公益组织或项目。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除了重视直接的资金投入,还善于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2]。从目前来看,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来又连续发布了支持创新创业系列文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08年8月起全国高校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2014年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增设公益创业类比赛项目,覆盖了全国2200多所普通高校。2015年由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共同发起推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设有“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国际赛道”,其中2018年增设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设置公益组,积极推动公益创业在青年创新创业中发展。若公益创业要更好地发展,需要更切合各地实际的细化政策措施,比如政府资金投入、税费减免、放开登记注册等。具体到学校层面,一是需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切入,给予公益创业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二是需要从推动全面的创新创业体系出发,构建完备的公益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公益创客空间建设,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校、企、社、政合作。

三、服务学习与公益创业的融合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967年在美国南部教育会议上,由罗伯特·西格蒙(Robert sigmon)和威廉·拉姆齐(William Ramsey)首次提出(William H.Denton,1998)。服务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理论基础上,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服务学习在美国已经通过政府立法的方式,在全美各级学校教育过程实施服务学习计划。服务学习是将专业或理论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到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意识。公益创业是通过公益领域创业的形式,解决社会问题。将服务学习理论嵌入到公益创业中,可以达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实现课堂与社区相结合、实现服务与学习双向增能。

(一)服务学习与公益创业的理念契合

社会转型的迅速推进,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例大众群体的发展性需要如何满足、兜底性服务如何实现等。针对此,笔者提出了建议: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进市场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在保障民生上让更多组织参与到回应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上,其中公益慈善组织是转型期回应大众需要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方面,首先,可以通过公益创业的形式,让高质量项目、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这些组织中,另外,服务学习可以通过项目化的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现学校、学生、教师、社区的融合,服务社区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德育与智育是高校双元育人目标,将服务学习融入到公益创业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社会的发展不单是政治、经济、资源的发展,还包括伦理、精神、精神等方面。服务学习与公益创业的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服务学习丰富公益创业体系

服务学习是一种结合社区服务与专业教育的体验式、实践反思式学习模式。具体来看主要体现为与单纯的社区服务或志愿服务相比,服务学习更注重与课程教育的紧密结合,与实习与见习相比,服务学习更强调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双向受益。虽然服务学习于近年来才引入中国,但是基于经验教育理念的实践也不是空白,民国初年陶行知、黄炎培等人所践行的“生活即教育”的“新教育运动”成为我们当下实践服务学习的重要基础和知识储备。在公益创业中,青年学生的创业能力特长,主要体现为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服务学习通过准备、服务、反思和庆祝来达到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服务社区,并使得自身才干得到增长。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研讨、实地走访,让学生对社区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然后再根据这些经验与理论的储备,设计符合社区的服务学习方案。再次,与社区结为伙伴,把项目落地到社区中,并在项目服务中不断调整、反思,这一过程中,反思极为重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对话,与社区伙伴、项目伙伴一起讨论。最后,在服务学习项目的结束阶段,各自分享在项目服务过程的收获与经验,也就是庆祝阶段。通过这个过程的服务学习,学生强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商业创业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也对社会有了更多理解。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伙伴,一起陪伴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公益创业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将服务学习融入到公益创业中,有利于完善整个创业体系和提升学生能力,而且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公益创业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公益社区服务
公益
公益
3D打印社区
公益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公益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