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专业中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

2020-11-23杨煜舟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物流

文/杨煜舟

随着我国现代化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到体制、机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水平的质量,“两张皮”的问题依旧存在。因此在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文件中指出要将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促进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需求。在此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也成为教育国际合作中的关键交流模式,尤其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变革后,该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常态,也是促进中外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路径。

一、中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特征

中外校企合作下的育人模式需要将国际行业市场与国际社会的就业需求作为导向,并融合中外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在此过程中,产学合作、中外资源与多方参与则是将其整合的根本内涵。而实施的方式将从国际企业用人需求、行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结合教育,逐渐渗透到合作育人的多个环节,还要搭配中外学院双方理论的补充与实践,继而加强中外校企合作开设的活力,提高学生国际化下就业水平,使他们能够在泱泱洪流中不断竞争,满足全球经济背景下总体市场趋势,满足对高端人才的需要[2]。而高职物流专业也会从中获益,整合先人的经验,与丹麦VIA学院、丹马士环球物流公司等合作,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能力,促使表现优异的学生获得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中外三方合作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将在合作初期确定各方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继而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与可行性,帮助三方理清关系,为企业提供更加清晰有效的价值。

例如,在中国与丹麦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二级学院的负责人设置为此次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使其精心策划、协调、指挥和组织其他成员,并整体梳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专业的具体设置和课程的构架等方面,还要邀请专业人士与行业教授,对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阶段性的论证工作。

在此过程中,企业与教师团队要依照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需要开设的课程提出相关的建议,通过招生选拔、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培训和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几大方面,发挥出毕业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就业,提高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而国外的高职院校则要提供相关先进的教学资源,保证开设的课程能够符合国际及社会的主流目标,满足项目负责人的需要,帮助有意愿的学生继续深造。

二、中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实践

(一)成立指导小组,企业参与其中

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外大学与企业设置的物流专业课程特点,聘请相关企业的经理与专业教授、行业领导人组建专业的指导小组,一起讨论、探究、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有效整合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保证教学计划稳步实施,并相契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三方要各出一名专业的联络人员,确保信息交流与项目开展能够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贯彻落实到项目的人才培养中,企业需要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3]。

首先,三方需要不定期商讨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符合行业需求与发展的知识模块,也要依照企业的特色,培训企业文化;其次,为了确保物流专业学生能够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可以亲自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环节中,并与自主招生相结合,有效监测学生的综合能力;然后,为了减轻企业相应的实习负担,高职院校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采用“项目小班制”的方式,将每届学生的规模控制在50人以内,由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培训;另外,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先经历企业文化的认知实习,然后再到公司或分公司中具体实习,时限为一个月,与刚入职毕业生进行统一的培训与指导;最后,企业需要在学生即将毕业时,进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自主的内部招聘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每年向高职院校派遣20人次,并且都属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充分的物流专业工作经验,更好地感受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建立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工作

高职院校在与中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要以基础的物流理论课为主,然后加入与课程相关的配套实训演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此同时,企业也要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关的案例背景实践课程,将“海商法”“仓储与配送”“国际贸易实务”等双语课程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的能力,加强专业词汇的使用水平,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现状相关。与此同时,国外高职院校要负责提供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国际化科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将“项目研究”作为特色的实践科目贯彻其中,将项目教学作为相关载体,促使中外校企三方充分合作,以期指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另外,为了保证企业案例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师的正常授课,项目要改善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用两个月时间教授理论课,剩下时间强化三方合作的实践科目,创建“理论—模块—实践”的全新模式。为了强化物流专业学生对行业的认知,高职院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前往企业进行相关实习,提前为岗位工作铺好道路,尽早接触相关的岗位知识,有利于以后的工作和考核,同时能够加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相关现状,强化职业技能。

三、中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成果

(一)就业前景良好,社会认可度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第一批物流专业的毕业生都就职于合作的相关企业,其余学生也进入国有或民营的大型企业之中,甚至还有一名毕业生被国外的项目选取,该企业对这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素养与专业的技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4]。与此同时,由于教学模式与项目质量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认可,使得项目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由初期的十几人发展为几十人。尤其是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为学生今后迈入国际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独特的培养模式吸引了大批同专业师生的注意,并邀请学生组成跨系队伍,一起参与高职院校所举办的多种大型比赛等。

(二)教学质量提升,企业积极参与

该项目调动中外高职院校及企业工作人员的沟通积极性。相关教师团队不断地创新行业中最新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案,将其与企业岗位充分融合并强化,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良中,衔接了企业工作内容。继而拓宽了团队工作人员的眼界,也为教师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企业还提出设置项目奖学金的建议,为表现优秀的物流专业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这样的举措不仅促使企业能够提前留住相关专业人才,而且体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四、结语

高职院校要吸取外校经验,在传统合作的办学基础上,与时俱进,联合中外企业,融合三方的价值、团队、目标与课程,将海内外高职院校和国际中的企业,都纳入培养人才的规划之中,继而在密切的交流中,加强高职院校的信息交流程度,改善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就业。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物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