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思考

2020-11-23邓茗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际效果劳动法合法权益

文/邓茗

劳动法是一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主要法律保障措施[1]。通过调整劳动关系,不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够达到维持社会政治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效果。为了探讨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途径,现就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价值进行如下分析。

一、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意义

高校在开展劳动法教育工作时,不但需要满足教育需求,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此来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2]。

(一)教育现状

从客观角度上来看,我国高校针对学生实施的法治教育,主要借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实现的。从课程构建的体系上来看,内容相对比较浅显,对于劳动法相关领域的内容涉及的较少,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劳动法的理解不充分。

另外,尽管许多高校也针对劳动法领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浅显理论学习部分,而针对劳动法相关领域的内容较少。因此,学生的劳动维权意识不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陷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二)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体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使社会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历史性转变,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最后,通过对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效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证用人单位的科学管理与劳动者个人权益的平衡,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3]。

二、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第一课堂,完善课程内容

第一课堂是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想提升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实际效果,就需要抓住第一课堂的教学环节。通过完善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首先,高校执教团队要理清劳动法知识体系,积极分析和科学引申地探讨劳动法适用范围、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标准制度等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社会保险制度,这也是日常法制教育容易疏漏的一部分。高校应给予必要的社会保障和支持,形成科学的劳动权利教学模式,这是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的基本条件;最后,重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教学,由于该机制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合法仲裁后,才能够起到相应的效果。

(二)强化第二课堂,对知识进行补充

第一课堂固然重要,但是第二课堂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劳动法教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与网络宣传为主,其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答疑解惑[4]。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达到宣传与强化劳动法教育的效果,不但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的优势与价值,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服务等方式,构建学生自治组织,积极开展劳动法学习活动与教育咨询,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强化劳动法的认知与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要的建设性力量,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法教育工作,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法律意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从而有效推进法治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需要完善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强化第二课堂对知识进行补充,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实现教育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实际效果劳动法合法权益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法教育实践研究*
增强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实际效果性的思考研究
自流井区:即时调处欠薪案件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2018劳动法规定:员工因降薪调岗而辞职,单位必须支付补偿金
增强可操作性 注重实际效果——《环境保护税法(草案)》面临六大问题需进一步明确
青少年合法权益 我们共维护
为游客的合法权益支起保护网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探讨小儿哮喘临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