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的路径研究
2020-11-23曹华,张峰
曹 华,张 峰
(1.广东警官学院战术系,广东 广州 510000;2.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当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武术实践中来,想办法改变学校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状况,改变武术标准单一化现象,则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重构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1]。分析当下学校武术教学内容重构与教育改革目标中的间隙,研究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新体系建构,实现教育目的策略,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探骊内容建构初始条件,重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是教什么、如何教的基石,是武术教学必要的基础条件。从本体论视角看:武术是一种带有光鲜中华民族特色的、明晰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2]。因此,重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元素包括:1.踢、打、摔、拿等技击、格斗技术元素;2.腿法是武术拳种套路中重要内容,构成腿法按技术发力部位不同分为直摆性腿法和屈伸性腿法,如正踢腿、侧踢腿等直摆性腿法,弹踢、蹬踢、侧踹等屈伸性腿法,以及各类腾空和跌扑滚翻等演练技术元素;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武术不断吸收和凝练的中华民族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而我们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却是:套路基本动作和国家规定初级套路,其中健身与养生知识和方法、八段锦、五禽戏和健身气功,不是武术内容[3]。社会在进步,改革在深化和发展。课程改革也经历了十几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出现过突出套路动作组合,减少套路动作数量,增加女子防身术和体现攻防格斗的武术教学内容的现实状况。事实应该是,武术套路展现着民族文化性格、蕴含了民族文化基因、具有着教育功能价值,不能“淡化”,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化”[4]。
混沌学原理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强的敏感性,混沌来自于非线性动力系统。武术教育是一个以生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闭环性系统。武术教学内容是这一系统中的主要环节,从混沌学理论出发,可知:学校武术的授课对象是学生,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研究生,这一年龄阶段跨度比较大,并且,这一年龄跨度阶段的学生身体形态和心理等特征变化特别明显。依循武术教育的内部里路,遵循既定的武术教育准则,经过武术教育的长期教习行为,在整个教习行为过程中不断进行师生教育互动,这一历程是一种非线性动力系统,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学校武术教育成效,在不断积累的短、中、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积聚教育长期成效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以增加武术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扩大武术教育效果[5]。
依照“一校一拳”武术教改新思路、遵循混沌学原理,上海体育局副局长、全国武术项目联盟主席赵光圣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在武术教学内容研究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并特聘蔡龙云、王培锟、邱丕相等全国武术知名专家组成研究团队,从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出发,认真研究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分析内容体系的三类基本构成元素,借助基因学相关原理,“移植出”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基因”,进一步认真论证、深入研究,从中找出“表达”武术拳种的基因技术:三级蛙跳、拳卧撑、抢背、乌龙盘打、正踢腿等这5项技术;能够“表达”武术技击格斗的基因技术:拳法技术有冲、贯、抄,腿法技术有踢、踹、蹬,及安全性摔法等技术;能够“承载”的:自信勇敢、忠诚爱国、重义诚实、友善和谐等“文化基因”;而这三类武术“基本基因”是这一武术教学内容体系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原始基因”。决定习武者的最终习武水平高低的是这些武术“原始基因”的掌握程度,这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重构的压仓石和助推器。
遵照保留原始“武术基因”基本理论,依据“少而精、体现表达”理念:以武术技能“螺旋链”拳种“内容基因”为选取教学内容,以“技巧演练、动作规格、礼仪规范、熟练程度”作为拳种武术套路专项技评规格要求。采用“悬而不击、击而寸止;摔而保护、触而控制”的技击格斗理念:选取武术格斗技术体系中核心技术,作为武术格斗技评规格,这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重构的学段化、年级化、水平化的指导理念[6]。
2 拓开武术校园文化,建构校本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弘扬民族精神目的
建构武术校本教学内容新体系与第一课堂武术教学安排、第二课堂武术活动相适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开校园武术文化教学内容是建构武术第二课堂内容的主要方式。
2.1 强化校园武术文化意识、缔造学校武术文化环境
学校是孕育思想、传播文化的场所。先进而稳定的校园文化是形成师生合力,引领学校发展,不断提升内涵的基础[7]。学校要知名,内涵提升是必要条件,包括学校品味的提升、学校管理的优化,而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其充足条件,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略。为了使学校发展能够达到以上要求,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政策。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求:“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自己的标识和符号,各级各类学校要创办出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校园特色文化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鼓励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深化了学校特色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继续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校园文化”[8][9]。可见,建设校园文化、缔造校园文化环境、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是拓展学校办学境界、呈现学校鲜明个性的立足点,是创建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的武术教改,为学校武术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会[10]。
校园武术文化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延伸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身体自身教育的衔接纽带。学生通过校园武术文化的不断熏陶,拓展了学生武术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去积极参与体验武术活动,从而实现由单一的武术技术教学转化为武术技术教学和武术传统文化教育并行的轨道上来,实现武术课程化向武术生活化的过渡。武术文化内容形式的校园建构:一、实现由武术课程化到武术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转变:通过超星、学堂在线、智慧树、慕课等课程服务公司,搭建武术技艺平台,如:法定节日定期举办武术传承人进校园展演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参与度和兴趣培养,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丰富校内学习生活。二、丰富班级第二课堂活动:“一周一拳”班级内武术活动,有利于促进同学们的情感交流和武艺提升,时间安排主要是在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时间范围内;三、进行丰富多彩的武术前辈优秀事迹和文化传统学习,烘托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室外、内张贴武术名人名言,武术宣传画,定期举办黑板报等,定期举办武术文化知识讲座、武术趣味知识比赛等等。四、拓宽武术社团活动内容:学生自愿组成专项武术社团,在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和指挥下,根据学生对武术拳术、格斗等兴趣爱好的不同,拓宽武术活动范围。
2.2 促进特色课程开发、开发武术校本课程
学校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分析利弊,找准优势,选择武术特色课程,作为创办学校武术特色的突破口。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对本校武术进行客观分析,如本校的地域武术文化、生源状况和教师武术素质等,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二是依据国家既定方针政策,坚持素质教育大方向,从素质教育出发,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三是以社会需求为本,开发武术校本课程。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是教育育人的基本过程,因此,在学生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以人为本选择武术课程,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学校特色文化是由该学校自己特色课程多年的有效积累而形成的,学校特色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引领性和支撑作用。同理,学校武术特色文化是由多年有效积累而形成的武术特色课程支撑的,形成学校武术特色文化的武术特色课程让学生学到武术专业知识、掌握武术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一种学风、教风、一种学校独特精神。我们知道,武术是以技术承载知识和文化的,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蕴含的民族精神,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身心体验才能获得,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特定方式的共同协商,达成共识而被生成的”。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集体,在特色武术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探索独特的武术教学特色。
校本(school-based)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以学校为本”,在学校中进行。遵照教育原理宗旨,在学校武术教学基本内容基础上,从现实情况出发,依据当地武术传统主要特色,或者依据新进武术专业教师特色技术,或者依据派出进修学习的教师掌握的特色武术技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研发的武术教学内容。当然,校本武术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建构,都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必须满足学生对武术学习需要而进行的;对于校本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顶层设计方应以实施武术校本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实践为着力点,以培养学生健体强身、防身自卫、修生养性、立德树人之宗旨为根本。顶层设计方在衡量学校当地地方拳种、本校学校新进师资、学校教师特色武术培训进修情况、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武术团体等因素,以生为本进行武术校本教学内容开发和建构,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纠正提高,使其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11]。
3 增设技击格斗、传统文化,建构武术内容新系统,完成国脉传承重任
中国武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产生、成长、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现在体系庞大,流派众多、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大海。如何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校武术内容新系统是关乎武术在校园能否开展成功的关键、核心的问题,是武术谁来教、如何教等学校进行武术教学的基础。相对于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而言,选取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的基础素材,应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学校武术内容新系统建构后能够使我们的学生经过这种教学内容习练后,使学生砥砺品节、规范人生;增强竞争意识,形成爱国忠诚、勇敢自信、和谐友善的价值观,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成对青少年的时代教育任务,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武术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积累的制止侵袭、克敌制胜的文明拐杖和自保术[12]。“武艺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的勾当[13]”。技击格斗是武术的“根本基因”,是武术的灵魂性元素,必须把根留住,才能保住事物的不变性。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武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历经几千年的凝练,逐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智慧结晶。厚重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武术变易不居的古老母体,它厘定武术发展向度,整体制约着武术的发展[12]。武术习练寓有“阅真柔而知刚、悟阴阳以养性,容天下以识大”等哲理,大道无形[14],要真正实现掌握武术内涵的目标,必须以武术技能、技术为中心,成为技能、技术、文化全面深入掌握为中心,增设技击格斗、传统文化,建构武术内容新系统,从而实现“传承国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体质”的学校武术教学目的。
4 结论
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展现出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文化性格,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塑民族性格。围绕着实现“传承国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体质”的学校武术教学目的,学界提出了不同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路,特别是在武术教学内容选取方面有很大的分歧。教学内容是学生和教师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对具体教育实践起基础作用。从教皈依学出发,本研究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进行思考。认为:在研究混沌学理论基础上,把握好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的初始条件,紧扣初始条件,重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能够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依据本土习武特色,强化学校武术本土教化育人功能,开拓校园武术文化,建构武术校本教学内容体系,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顶层设计不同学段教育目标,充实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提高要求,增设武术技击格斗“根本基因”教学内容、建构学校武术内容新体系,完成学校武术教育的国脉传承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