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艺术院校表演类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2020-11-23林晨曦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4期
关键词:艺术类校企基地

文/林晨曦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的提升与发展。高职教育的优质发展将对国民素质的持续提升和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高职教育明确以职业技能、市场需求、产业融合等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等能够胜任一线岗位服务、生产、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将对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重要的作用[1]。

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群体中是具有相对鲜明特色的一种类型。院校的体量不大,院校覆盖的艺术类专业多属于小众型专业,但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的文化建设服务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保障培养合格的社会行业、企业所需的高质量艺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转型,为满足高职凸显职业特色、重实践、重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紧随国家政策的引导,紧抓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机遇,突出高职教育的优势特点,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搭建校企共建、具备生产性成效的实训基地平台,为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提供高效优质的教学服务。

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多数都具有中职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经历,原中专时期主要是为各地文艺院团培养后继的演艺人才,已经与行业企业建立、保持牢靠稳定的人才输出和输入合作关系,因此发展至今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中的音乐、舞蹈、戏曲、编导、舞台美术等表演类专业体系都比较系统和完整。这就为我们服务人才培养有效建设“表演艺术类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了丰富而扎实的教育条件以及院校和行企业之间具备长期有效合作的基础条件[2]。

在良好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合理有序地开展可行必要的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规划中通过调研和分析,明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运行状态。对基地的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定位、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全方位规划思考,建设高质量基地保障高职艺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根据人才培养实施的方向,确立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定位

表演艺术类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整体方向上,要以促进优质表演艺术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共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建设软件硬件并行建设,集生产、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提高表演艺术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作为基地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用新思路、新模式配备实训教学设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方法,软件硬件并行发展,有力保障表演艺术专业技能人才的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服务社会文化艺术类行业、企业人员培训的要求等方面。

二、加强校企合作,立足实地重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

在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输出方,具备相应的教学硬件实力和建设发展潜力才能进一步有效地开展良性的校企深度合作。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应满足提供至少覆盖三个及以上艺术专业类别学生的同时使用与技术、技能实训服务。基地需集合音乐专业的琴房、舞蹈专业的排练厅、编导专业的录播间、舞台美术类专业的制作间等实训室、实训设施以及院校的综合剧场、音乐厅等实训场所作为高职特色教学的硬件设施。过硬的实训设施同时需达到满足所覆盖专业、三年在校生的使用,即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训工位的保证是基地建设的基本标准要求。同时基地建设的过程不能忽视学生的宿舍、餐饮等生活保障配套设施的建设[3]。需努力做到无论是实训设施还是生活配套设施都能满足校内或异地、外校表演类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开展合作的行业、企业的员工到基地实训和培训的需要。

在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企业方也应发挥相应的主体作用,根据双方人才培养与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实训基地建设的硬件设施要求,适当提供生产一线的设备参与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与校方联合共同打造人才培养的、具备生产性的共建型基地平台,逐步推进实现多元共建的、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优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运行、提升教学能力

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基地良性运行的另一个重要保障。高质量的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应配备具备高级职称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以及外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技术能手,形成教学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直接来源主要是各艺术类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的研究生,普遍具备较好的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生产实战经验的短板。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积极引聘部分行、企生产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能手与专家共同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以提升在校教师的实战技能和解决无法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等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互补,也能促进行、企部分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学习提升专业理论。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出校企双方的师资的力量,既能凝心聚力、互通有无,又能做到各显其能,在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训课程教学发挥坚实的保障作用。

四、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标准,提升教学内涵建设

提升教学内涵,也是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内容。基地内所覆盖的各专业教学,需在行业专家指导下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4]。在教学上通过理论基础学习和课内专业实训、课外专业实践、跟岗、顶岗实习等技能实践课程学习,形成完整的技术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建立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训教学模式,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环节的目的、任务、要求与教学方法。根据生产一线职业岗位的职责要求制定技能训练与技能考核标准。

依托基地建设拓展教学思维,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内涵。例如:舞蹈、音乐等表演类专业引入文化演出行业的具体生产项目,通过校企合理师资的配比,在艺术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分组教学、剧目现场教学、剧目案例教学、剧目生产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真正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实训、实践目的。这样将更有效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将达到进一步促进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项目生产、社会技术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于一体,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提升教学建设内涵的目标。

五、保障实训基地的长效建设,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实训基地长期有效的稳定运行,需要系统的校企合作机制保障。校企双方应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化分工,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基地的良性运行应在校企之间和院系两级之间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形成一级院部以分管教学领导和企业主管为组长,校企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基地管理机构,二级系部形成管理小组落实具体管理建设维护等的校系两级管理机构,整体注重实训基地绩效管理,逐步完善和构建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共同保障实训基地的稳定运行。

院校根据年度资金统筹计划,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财经制度实施基地建设的资金保障与管理,后勤部门严格遵照制度实施基地建设的各类设备设施的物资采购以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六、建设基地对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在表演艺术类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院校整合校内师资、场地共享、培训资质等便利条件,在社会服务中构建校企合作的稳定基础,并吸引优秀文化演艺行业、企业的持久支持,打造优质的基地服务平台,逐步整合实践课程,合理配置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能力层次渐进式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建立完善的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职业拓展培养为实践教学起到保障和提升的作用。

七、结语

艺术类高职院校搭建优质的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还将为院校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指导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辅导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训导专业素养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表演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情感,培养良好的职业规范、道德规范与责任意识,以及对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猜你喜欢

艺术类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艺术类专访心得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校企合作五反思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