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前教育目标定位与就业课程设定因素分析
2020-11-23李鑫沂
文/李鑫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必须提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使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目标定位与就业课程的设定因素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分析。
一、本科学生教育的目标定位分析
高校在开始招生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目标定位是其专业建设的重要问题。目标定位受制于现阶段对幼教事业人才的需求影响,顺应幼教师资专业化的要求,可能的选择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沿袭20世纪50年代的做法
教育部在1952年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强调高校教育体系必须分设学前教育组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因此,教育部分散一些高校的有关专业,对其进行合并重组以形成幼儿师范学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师资力量。此后,在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使得原有学前教育的师范专业扩大了招生名额,由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不断调整壮大,在21世纪初已有40多所高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教育开始发生错位,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社会的需求出现错位。当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相应提高,原有的学前教育专业不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注意到了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性,但仍然难以为继[1]。
(二)定位于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这是今天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出的培养需求。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在本科院校中设立相应的专业学科之后,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虽然专业口径由此变得相对较宽,利于吸引学生,适应就业市场,但未能凸显出培养教育机构所需一线教师的目标,导致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后,虽然好像是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学科特征,却未能真正理解高素质的内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更加进步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是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必需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性,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对高素质的学前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其德性、学识以及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需要注重教学计划,要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幼教事业的良好职业道德,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程序发展能力。以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为基本,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锻炼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因而在本科学校教育专业的目标中,应该注重定位,以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培养目标为前提,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点、良好的艺术素养,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课程体系设置需要遵循本科学校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分析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并使其落到实处。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应围绕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这一定位,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等,从而让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师范性课程学习中,真正培养出教师所必需的心理理论和基本的书写能力。由于专业课程构建是整个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对其进行设置时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一)关注幼教一线的声音
在进行本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一线声音,比如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等,关注这一群体的意见,才能更深一步地保证学前专业的学生能够读懂孩子、了解孩子,从而使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研究型和实践型合一的幼儿教师。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实习环节,使实习环节发挥其应有作用,让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最佳教师得到成长,从而直接走上幼师道路[2]。
(二)对其他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分析
即使本科院校设立了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应该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对中专、大专等其他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一来,才能够使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操作和把握,扩展学生知识面,创造性地解决本科学校教育专业中所遇到的问题。
针对以上分析,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理论课程,其中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为主;二是专业应用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三是专业的实践课程类,其中包括教育调查、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等。这样的课程设置才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践的体验,思考如何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专业性质的认识问题
学前教育教师的定位常常让人感到学术含量不足,因此,本科院校应重新定位学生,强调职业导向和职业技能,更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培养托幼机构一线教师为主,通过基础、综合的实践和理论知识,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虽然在分类时将学前教育归为教育类专业的范畴,但不能简单地与教育其他专业进行对比,因此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内涵进行把握时,需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充分考虑到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师资的素质要求,把它当成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的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建立专业评判标准,确定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实践课程的重视问题
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理论知识极为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仅可以为提高职业能力做好铺垫,也能够使实践教学成为本科层次的学科特色,从而内化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比如以实践为主的教育实习三周、毕业论文八周、实践课程六周等等,使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课程不少于总课时的1/4,从而保证学生有30%的时间得到实践锻炼。此外,本科院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过程中,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并及时发现问题,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操作和研究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从而令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实践经验[3]。
(三)艺术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高素质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教育技能,而艺术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强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是学前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的方面。艺术教学能够对学前儿童进行更好的影响,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成人对学前教育的艺术教学印象往往只有唱歌、跳舞以及画画等方面,这也导致长期在学前教育行业工作的教师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因此,如何更好地体现艺术教学的优势,是本科学教育专业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为此,首先要与艺术专业进行区别。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教育为主,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艺术学习和训练。其次,需要对本科的学校教育专业学校与中专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区别,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可塑。这样一来,在设置学前教育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才能够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的需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艺术技能,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弹唱、伴奏、歌舞创编以及装饰画,手工制作等技能,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四、结语
在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目标定位分析和课程分析的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当前市场需求,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主,注重人才基本规格的养成,同时明确课程体系的设置,遇到相应的课程体系问题时,根据本科院校的特色和对市场需求表达的把握设立相应的细分目标,从而使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得到更好地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