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2020-11-23王雪
文/王雪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的经济和就业受到强烈的冲击。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874万,再创历史新高,2020届毕业生以及接下来的2021届毕业生成为直面特殊就业形势的挑战者。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大学生需要从人力资本出发,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来促进自身就业。
一、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由名叫舒尔茨的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他认为人力资本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该理论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第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第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力投资最主要的内容是教育投资。舒尔茨提出五种人力资本的分类,分别是:学习能力、创造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应付非均衡的能力和进行各项文娱活动的能力[1]。
本文将大学生人力资本分为内生性人力资本和外生性人力资本。内生性人力资本包括价值取向和道德修养等,外生性人力资本包括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2]。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资本包括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等级、技能证书等,能力资本包括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若大学生的人力投资未能转化为就业能力,就会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也称“就业力”或“就业竞争力”,该概念是1909年由一位名叫贝弗里奇的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3]。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过其他专家学者后来的修订,认为就业能力即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直到2005年,就业能力的概念被明确为除了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因此,可将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学生干部经历、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实践经历等归入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些方面越具有优势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就越强。
二、人力资本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定位不清晰,就业期望过高
由于学校环境比社会环境相对单纯许多,大学生在校园里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认知不够客观,自身定位与实际能力存在偏差,过分追求知名企业、国有企业和大型外资企业等,过分关注薪资水平而忽视职业生涯发展,导致机会成本增加,错失其他与之匹配的就业机会,造成了慢就业、缓就业的现象,甚至最后放弃专业、委屈就业。
(二)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不匹配
大学生个体之间在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际能力、拥有的技能、实践经验、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社会适应力等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缺乏人才,但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很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就业能力与职业要求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失业,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基本职业技能薄弱,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欠缺。如:即便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实际运用中操作不够熟练;即便通过了英语等级证书,但依然是哑巴式英语状态,听、说能力的实际运用较差。
(三)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且相对单一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为了学好专业知识,而放弃其他知识的涉猎。以英语专业为例,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其竞争较为激烈,专科生可能受到本科生的威胁,本科生可能受到研究生的威胁。但往往具有就业竞争优势的是专业知识成绩特别突出的一部分大学生,而专业知识成绩不突出的那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就处于劣势地位,最后就业可能与专业对口性较低。同时,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此专业的有工作经验的往届大学生就会比应届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
(四)就业意愿强烈,但缺乏职业规划
许多大学生就业意识强烈,从大一至大四就到校外兼职,但很多大学生出去兼职的初衷只是挣得生活费,对职业缺乏系统的规划,选择的兼职工作可能是派发传单、工厂暑假工等,与自己的专业完全不相关,没有就业目标,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等到毕业,真正出社会的时候,以往的实践经验并不能运用到求职和岗位适应中。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
1.重视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
人力资本是可以掌控的,提升就业能力的主角是大学生自己。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对自身水平和就业能力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分析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升专业知识人力资本,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
第一,学好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第二,注重专业成绩的同时要涉猎其他知识,还需要根据将来职业目标努力取得英语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参加学科竞赛,有侧重地做好专业就业所需的等级证书准备。第三,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活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为进入社会时的职业角色转换做好准备。
3.提高技能人力资本,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类资源和平台,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第一,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相对较高。因此,若有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在班级、学生会、学生社团争取更多锻炼机会,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受挫折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第二,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第三,心理自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敢面对面试官,那么这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状态,自我调节,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主动参加校园内外的各项活动,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寻找自信。第四,大学生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锻炼沟通能力,主动为就业能力加分。
总而言之,大学生除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以外,还要投身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匹配度。
(二)高校层面
1.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教育正从高校独立培养向产教融合共同培养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以及结构性失业的有效途径。高校与企业应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交流,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成为高校的实习实训、就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适应企业,为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搭建桥梁,同时,企业帮助高校专业群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高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生是否具有与岗位匹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将会加以评价,以便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2.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结构性失业的难题,高校应积极采取相关举措,帮助大学生提高人力资本建设,提高就业能力。第一,帮助低年级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启迪就业思想,找准职业定位。第二,从大学生实际发展出发,为高年级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高年级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从简历制作到面试技巧,从求职礼仪到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竞争能力培训力。第三,搭建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的桥梁,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身优势和劣势,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四、结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大学生积累的人力资本决定着自身的劳动价值,其人力资本的质量决定就业能力的高低。当代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从而将人力资本转化为就业能力,实现人力资本存量向人力资本价值的转变。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明确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鼓励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累人力资本,掌握提高就业能力的各种人力资本要素,为今后的就业做好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