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务接待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2020-11-23宁波财经学院金晓曾
文/宁波财经学院 金晓曾
公务接待工作作为高校办公成本的基本组成,同时也是高校对外联系的有效活动,提升公务接待水平,有利于有效控制节约接待费用,使学校有更多经费投入教育事业发展中,优化办学条件,使高校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培育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高校公务接待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其中存在很多突出性的问题,详细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最大限度节约办学成本、促进高校办学效率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总结高校公务接待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公务接待工作指的是学校方对于考察、调研、会议、学习、指导等公务活动的相关专家领导的接待和服务工作。高校公务接待工作对高校本身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通过对外接待工作有机联系内外,扮演着“纽带”“桥梁”的角色。同时也是推动高校行政事务高效发展的关键组成。其实从表面上来看,高校对外接待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情,但这些小事往往是为了办成大事服务的,当然这是建立在小事办好的基础上,如果办不好那么就会误事。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接待任务,稍有疏忽就会威胁大局。从学习层面分析,高校的接待工作对主客双方都提供了有效沟通互动的机会。同时也为交流双方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平台,具体承担接待工作的人员也得到有效的学习锻炼,融洽和谐的氛围就此形成,能保质保量完成接待工作,同时双方共同关心的工作也向前推进一大步。但是高校开展接待工作时一定不能铺张浪费,尽可能少花钱办大事,关注情感层面的交流,强调事业的高效发展。真正让访客满意,让领导认同。接待工作突出亮点,表现真诚,将工作严谨规范以及高度敬业体现出来,而不是高档的住房,天价美食,不然接待工作就失去了价值。
二、当前高校公务接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公务接待场地存在新与旧两个层面的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有自己的公务接待专用场地,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公务接待工作面临新旧两大层面的问题。一方面,老基地受到体制及发展沿革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战略不明确、定位模糊、管理不畅等问题,导致服务质量水平不理想,难以接受新经验、新思想,往往安于现状;另一方面,新型接待场地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场地相对豪华,建设成本巨大,给高校方带来不小负担。
(二)高校公务接待标准过分随意,存在明显浪费。目前,高校公务接待没有明确严格的标准,往往存在着明显的浪费现象。高校管理部门自由支配财产资金的权力过大,其中不乏有一些投资属于不计后果的冲动型投资。此外高校方在接待及接待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贷款量过大,但又自身缺乏足够偿还能力,虽然已经“债台高筑”,但是部分高校仍然没有控制。
(三)高校公务接待范围没有控制好。高校公务接待中行政接待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不少行政部门零接待现象。高校行政人员不会接待,不想接待,高校公务接待工作面临边缘化的囧境。具体表现为:兄弟高校对口交流减少,不愿走出去,也不想迎进来;部门行政人员甚至是部门领导缺少对公务接待政策的学习,产生了不接待不出错的错误认识,遇到接待事务,一律推给学校办公室安排,自己做甩手掌柜或者临时抱佛脚,接待工作不到位。
(四)公务接待人员认识存在偏差。高校公务接待人员对于公务接待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偏差,缺乏对公务接待相关政策的深入学习,对于公务接待工作也缺乏独立认识,特别是对正常与非正常接待的界限把握不好,因为公务接待活动相关规定的特殊性,同行人员缺乏有效交流,系统公务接待业务培训不多,所以对于公务接待活动的执行非常不利。
三、剖析高校公务接待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管理制度缺位。高校公务接待问题频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缺乏完善可靠的管理制度。截至目前,仍然有大量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务接待制度,很多是以简单框架形式存在的,根本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因此,部分标准缺乏统一性,公务接待往往停留在单纯的自我管理上。同时也没有明确接待标准,可有可无的接待一律接待,可高可低的接待一律按照高标准来,所以出现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当然也为违纪犯法提供了途径。
(二)接待管理不严格。目前一些高校接待管理工作不严格,接待工作程序管控不严格,经费管理不到位,基本体现在公务接待中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限制,所以安排接待经费的时候毫无预算可言,也没有对经费消耗渠道进行明确规定。
(三)公务接待监督不力。高校公务接待存在种种问题,主要缺乏对公务接待工作的有效监督,例如外出考察、接受培训、参加会议等并没有严格的审批流程,所以监督工作也自然难以高效展开。另外,高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缺乏高效率监督,对于相关经费的监察往往单纯停留在相关票据以及手续是否规范完整的基础上,对于一些超出规定标准的公务接待或者虚开发票的公务接待缺乏足够的关注。
四、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公务接待水平的有效举措
(一)关注并推进公务接待基地的深化改革。为了实现新旧公务接待基地各自运行的局面,高校应该强化公务接待基地的深化改革,使得原来的高校公务接待服务限制进入的局势打破,使得接待基地的含义拓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符合竞争激烈的市场需要,促进其生存水平的提升。如果有的接待基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可以通过出租或者直接售出等方式实现改革。对新建设的接待基地借助特许经营等模式实现高效变革,可以借助签约手段将建设项目直接授权给企业的投资者,投资者负责运营、管理、维护等,向使用者收取一定使用费用,待特许期限到后,投资者将项目无偿交到高校手中。
(二)尝试展开公务接待服务外包模式。很多单位已经采用公务接待服务外包模式,高校也可以尝试展开公务接待服务外包模式。该模式能够使得高校公务接待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部分接待任务外包给指定组织,例如下属服务组织、后勤保障部或者酒店、旅行社等。想促进高校公务接待水平的提升,必须强调接待思想的改变,关注职能转变,使得服务外包成为接待部门履行自己职能的强有效途径。促进对应配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例如实现高校公务接待服务外包政策法规的建设优化,服务外包合同细则详细制定出来,使制度更细致化,切实落到实处,结合高校实际建立起对应的监督体制等。
(三)借鉴企业报销制度,促进公务接待工作改革优化。借助企业报销制度,完善高校公务接待工作。一改以往的接待费用报销由单位领导审核签字然后核算部门报销的旧制度,借助企业报销制度,遏制高校公务接待范围的无故扩大和发票管理混乱等问题。借鉴企业报销制度开展高校公务接待费用报销,使得活动主体和费用报销的客体分离开来,消费活动主体和支付客体是完全独立的,所以接待费用需要凭借酒店、餐厅的消费记录、税票到校方完成审核报销,高校批准后,向提出报销申请的酒店、餐厅发放消费金。高校公务接待管理机构属于接待费用监督机构以及代理财务部门支付消费金的综合部门。企业报销制度在高校公务接待报销中的应用,使校领导往往只能去消费,但是不参与支付和报销,同时接待管理机构还可以将报销的费用公开,使高校公务接待工作接受公开透明的监督。
(四)强化监督体系。为了促进高校公务接待工作开展规范化,高校应该促进公务接待工作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强化,规避消费转嫁等恶劣现象的出现。高校公务接待的执行主体本身有相对独立的执行权,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还需要履行接受监督的义务。因此,建立高效的高校公务接待执行环节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真正将高校公务接待工作事前、事中及事后等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其中,事前监督主要在预算监督上体现,事中监督则基本在行政监督中体现,事后监督在审计监督中体现,由此实现对高校公务接待工作监督的全程化,保证公务接待工作有序开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公务接待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突出性问题,但是考虑到公务接待对于高校的高效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还必须正视公务接待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校领导一定要对自身的管理工作积极反思,明确问题所在,找准问题出现的原因,实现公务接待信息公开透明,定期将公务接待相关信息公开,使社会大众及时了解相关内容,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使高校公务接待水平得以提升,为高校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