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理论”下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0-11-23方育晶
文/方育晶
人才的流动是由“推力”和“拉力”这两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是推动人才从流出地流动的力,是消极因素;“拉力”是吸引人才向流入地流动的力,是积极因素[1]。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下,资本、信息等要素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使得各种人才的区域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丽水作为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在各地都陆续吹响抢占人才大战号角的紧迫形势下,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在资源匮乏的丽水,以科技创新推动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生态工业体系,成就以创新力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就更为重要。
一、丽水市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现状
作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丽水市的户籍人口只有270.8万人,拥有本专科院校两所,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近三年毕业生总人数均为6000余人,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2019年有73.6%毕业生签约单位为丽水市外,流入量最多的三个城市分别为杭州、温州、金华。依据《2019-2020年度丽水市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相关数据,全市共有92类岗位存在人才紧缺的现象,紧缺类别为“非常紧缺”岗位工种共55个,占比60%;紧缺类别为“一般紧缺”岗位工种共37个,占比40%。丽水市人才储备规模小,再加上半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因素,相较于长三角其他城市面临着更大的人才外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丽水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脚步,人才外流使得丽水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
二、丽水市高校毕业生流失原因分析
(一)人才流失的客观推力因素
丽水地区毕业生人才流动受地方政策、生活、工作和人文环境等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三四线小城市在人才观念、人才管理政策、用人制度等方面与一二线经济发达城市存在明显差异。大城市的企业所能提供的福利制度更加健全,人才需求量多、个人发展潜力大,使得个人自我价值得以更快实现。制约丽水地区留不住人才的最主要问题是房价和薪酬水平。丽水作为三四线小城市,人均工资水平总体低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但房价却高得惊人,2019年丽水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450元,在浙江省内排名末尾,而房价却在全省排名第四,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短期买房成为奢望,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极大地降低,选择离开丽水寻找更加合适的职业发展地。
(二)人才流失的主观影响因素
从丽水市全日制高校2019届毕业生的生源情况来看,浙江省内生源数占毕业生总数的84.1%,其中从毕业生流入地数据可以看出,除了杭州具有省会城市的吸引效应,另外省内各市流入数与生源数比例均成正相关,作为全国发展最均衡的省份,浙江各市人民生活富足,民营经济活跃,再加上“落叶归根”家庭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学成后更愿意回到自己家乡谋求职业发展,这与浙江人的考高志愿填报的“恋乡情结”不谋而合。此外,返乡就业方便照顾父母,周围环境熟悉、有归属感,应届生返乡后能更容易地享受到政府福利等因素促使毕业生离开丽水回家就业。
三、应对毕业生人才流失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发展体系
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2]。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标准、薪酬福利制度、社会保障等配套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向设施完善、机制健全、服务到位的人才管理方向发展。
2.结合实际需求制定人才政策
制定人才政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地区发展所需人才实际为基础,与丽水本地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依照本地的产业布局特点和行业标准留住更适合的人才,实现人才市场管理从政府推动、行政调控,向自我发展、市场竞争转变。
3.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的社会服务体系
人才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政府应该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平台,加强各方联合协作,逐步实现人才的社会化管理。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为人才发展与企业进步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服务水平。
4.深入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能更好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人力、财力和技术优势,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选择社会声望良好,岗位需求技术含量高,培训机制完善的大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同时密切关注丽水本地中小微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模式。通过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引导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岗位,学校成为用人单位人才孵化的基地,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
(二)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专业人才回流
1.精准施策扶强扶优
对于本地区重点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各项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主体,以精准有效的举措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丽水经济高质量发展。
2.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科学规划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区域产业布局,全市初步形成企业资源培育、加工和利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各地区域性产业集群,激发各地区域发展活力,使得各地均有支柱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3.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更为适合的先进技术,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快地占领市场制高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认定工作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培养和留住创新人才。
(三)增强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打破信息传递壁垒
大力宣传本地就业创业政策,协助毕业生了解、掌握、运用政策,通过开通服务热线、广泛推送短信、开展流动宣传、集中发放资料、开展政策宣讲、利用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在相关政府网站上公示申请办理的流程等信息,开设网上专栏,全方位发布就业创业政策目录、政策问答和申请流程,真正让惠民利企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深入用人单位、学校等进行政策宣传,收集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利用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的契机使得企、校、生三方的信息获取与输出通道畅通,并且通过开展讲座咨询、企业专场招聘会、组织学生走进优质企业参观等就业服务月活动,深化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直接交流,搭建信息互换的平台。
(四)健全用工制度,落实企业福利制度
政府、企业应制定公平、公正的用人政策与就业法律法规,约束各行业各单位在择员、晋升、选聘中利用户籍限制、身份限制障碍等“排外”的不公平现象,企业应按照国家劳动部门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福利,保障员工产假、病假、婚假等依法缺勤收入福利;为员工发放节日慰问费、交通补贴、卫生费等,并提供生日福利、体检福利、劳动安全保障福利等,同时要适度地提高人才工资标准。人才对薪酬的满意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最高境界,有竞争力的工资与良好的福利是留住人才的关键[3]。还要考虑人才的安置和职称评定、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对于外地生源就业,抛出住房、户口、补贴等方面的“橄榄枝”,合理维护外来人才在本地就业的合法权益,适当为人才营造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其更有归属感。对于本地生源,应该合理地利用好思乡爱乡情结,制定符合“地情”的人才政策,增加“拉力”作用,减少人才流失,如此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结语
人才流失使得丽水区域竞争力大大下降,创新创造能力减弱。应该下大力气,寻找丽水地区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的原因,提出吸引人才回流的相关对策,才能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下服务地区企业和经济发展,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促进本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