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2020-11-23姚小冬
文/姚小冬
一、高职扩招的现实背景
高职教育是衔接教育与就业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的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并提出制订具体政策办法,支持适合的退役军人进入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接受教育和培训,为促进退役军人特别是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作出贡献[1]。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体现,是满足企业人才需要的表征。《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行办法》指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含退役士兵、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招生,既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更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对于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扩招惠及的重点人群存在的现实困境而言,生源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的办学和教育模式在满足其需求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供需矛盾[2]。这些问题都是国家高职扩招百万政策所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挑战,若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如何办好面向社会人员招收(以下简称“社招”)生源的现代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加快培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研究趋势[3]。
二、社招引起的生源结构变化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出国留学也悄然兴起,种种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萎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近1500所高职院校的年招生量为368.83万人。扩招百万的提出有助于缓解生源下降带来的高职院校发展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生源结构,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4]。
根据扩招百万的政策,招生对象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单招单考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及中高职衔接等项目的学生之外,还包括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民工、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回校再教育,使社会生源成为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的新常态,意味着生源对象从十八至二十一岁的学龄段生源,扩大至其他年龄段[5]。高职生源也不仅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往届生,教学对象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生源渠道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拓展。社会人才以往只经历过短期的社会服务或职业培训,时间多为几天或几周不等,社会人才作为全日制学习者进行全周期培养是高职院校从未遇到过的。
据估算,我国退役军人每年递增几十万,目前约为5700多万人次。此外,我国城镇中农民工2.88亿人,下岗职工规模约0.68亿人,巨大的生源基数不仅有助于解决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危机难题,也同时解决了社会“用工荒” 的问题,为新时代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但经张祺午调查发现,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中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经济等条件限制,选择全日制高职教育的意愿不强烈。
三、社招人才生源结构的特殊性
此次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是百万扩招的关键。社会生源虽然来自不同的渠道,但相对传统生源而言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个人发展诉求鲜明。发展诉求是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基本动力。在考虑了经济、生活和工作等因素的制约之后,仍能够选择接受高职教育的社招人才大都具有通过教育获得一技之长,从而改善生活的愿望。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中的社招人才对自身发展和就业的诉求比传统生源更鲜明和具体。此类社招人才需要学习与岗位工作衔接更为紧密的内容,需要能提供直接的就业岗位和胜任岗位的能力,他们的发展诉求更加凸显实践实际导向,凸显市场导向。
2.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传统生源往往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和水平。而社会生源大多语数外、科学等素养较弱,而且在心理上对学习畏惧,应改革现有文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让他们顺利地学习。
3.集中学习时间受限。与一直在校园环境埋头学习的传统生源不同,社招人才脱离文化教育时间较长,且受到家庭、生活、工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集中接受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受限,一周30学时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社会生源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普遍生疏,应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并提供帮助以完成学习任务。
4.社会属性强。社会生源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生活经历和工作背景相对复杂,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管理难度较大。但社招生源社会能力较强,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更快,可以在学习过程提供更多实际的项目和案例,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提升归属感。
四、高职院校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扩招百万这一举措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给职业教育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扩招后生源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也给职业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次改革与创新的平台,若是能把握这次高速发展的契机,有利于学院的提档升级。若职业院校不能与时俱进,实时进行适当的改进,将会影响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和长远建设。由于面向社会人员招生是去年刚刚开始,势必会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难点,试点院校都没有经验和经历可以借鉴,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及院校以科学分配扩招计划、改革招生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招生、教育和就业工作不断摸索和总结,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路径。
1.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招生办法。扩招必然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生源入学门槛较低,肯定存在有应届毕业生通过一些渠道以社会人员招生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或高考分数较低的应届毕业生以社会人员身份来报考目标高校,容易造成招生市场的混乱。扩招的生源数量越多,整体的生源质量平均值就会下降。因此招生改革尤为重要。另外,招生数量的增加需要配合招生渠道的拓宽。面对社会生源考生群体,高考、单招等以往的考试方式,不利于招收技术技能型人才,招生办法改革是高职院校完成扩招百万的关键举措。政府应合理分析各省市区高职教育的规模承载力,统筹分配扩招百万的比例、拓宽招生渠道和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媒体宣传;高职院校则应积极改革、探索、创新高职院校招生考核办法,做到既能体现学生的文化修养,又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会对社会生源大规模扩招产生显著效用。
2.改善管理办法,克服管理困难。很多社会人员在考量工作、生活和经济因素后,并不倾向接受全日制教学。既然是全日制,采取在职教育的形式固然不妥,对于教育公平性也存在挑战性。此外,社会人员入学跟普高入学的全日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非传统生源社会属性强烈,学校归属感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活动不利于与普通高职学生共同开展。面对多元化角色学生群体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势必增加管理难度,对学生管理队伍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深入剖析社招人才的特殊性,融合工匠精神,总结管理方法,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社招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
3.开展灵活教学,充分利用资源。高校的师资配置都有相应的师生比例,一般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趋已于饱和,扩招后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类型增加,必将导致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短缺。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偏高,面对扩招后的学生规模,现有的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都很难满足,这也导致高职院校扩招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因此,面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教育背景,以及扩招后的非传统生源群体,高职院校的社招人才应进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的发展诉求、技术技能基础和工作经历等,分类编制不同专业和不同人群的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创新应对社招人才的管理和教学模式。
4.提供针对性服务,提升就业竞争。对于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扩招惠及的重点人群而言,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如退役军人及退役运动员长时间与社会脱节,且退伍、退役时无立足社会之技。下岗职工及农民工群体普遍学历较低,掌握的技能较低,在生产活动中缺乏创造性。因此,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就业形势和生源类型特点,尽早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和服务。并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对社招人才已经积累和具备的技术技能基础和相关知识,可尝试通过水平测试等方式进行学历教育学分认定。努力丰富和完善社招人才校企合作培养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社招人才校企合作培养路径,提升社招人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其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