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系统化对策研究
2020-11-23薛一飞李柯霖
文/薛一飞 李柯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运,他们的创新能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国际科技创新的背后实际上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而研究生是创新型人才的最主要来源。所以,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成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经济社会也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过程中,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此针对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系统化对策。
一、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理论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大多集中在多学科交叉论题的研究中。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与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直接相关。从当前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上来看,理论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本专业之外的相关学科课程相对不足。这决定了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研究深度得到了保障,但同时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受到了限制,导致研究生在捕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前沿论题的敏锐性有所不足。再者,研究生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虽然丰富,但是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却容易被忽视。没有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难以将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融会贯通,并完成创新[1]。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单一
由于研究生学习专业性要求较高,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大多选择导师负责制。导师针对研究生的专业性进行指导,致使本科生的理论水平低于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但是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在提升研究生理论水平的同时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设置了无形障碍。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让研究生对导师形成学术依赖和盲从,而理论和科技创新却往往是从质疑和反思中产生的,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同时,研究生对导师的学术依赖和盲从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学术依赖,更多的都是为导师的理论建构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和完善,难以再有理论和科技上的创新灵感和勇气。所以,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就成为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缺乏优质的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的灵感和思想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显现出现实的社会价值。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培植创新的灵感和思想的沃土,而创新实践的成功才是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硕果。但是,中国高校办学体制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同时高校也不愿意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风险极高的创新实践。所以,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虽然是重要内容,但是研究生创新实践却相对滞后。虽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有同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攻关的创新实践探索,但是企业对于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而市场效益微薄的实践项目来说往往不感兴趣。如果高校的研究生实践创新活动一味地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准则,则创新活动将屈从于资本逻辑而失去创新的真谛。所以,缺乏优质的创新实践平台是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瓶颈。
(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短板一直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而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国高校的研究生考核采取学分制,为的就是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课,以增强宽广的学科视野,从而增加理论和科技创新焦点。但是很多研究生在学分制选课的过程中过于功利化,过多地选择考试容易通过、就业市场受到青睐的学科。这就导致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遇流失。
二、建设系统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构建上下衔接、创新性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增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性,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周期集成、要素集成、组织集成等几个关键维度相统合。从周期集成维来看,要保证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和本科生课程体系设计相结合,本科生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专业深入,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要兼顾理论视野广度,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衔接。从要素集成维来看,专业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不可偏废,同时结合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开设创新方法、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组织集成维来看,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学部门、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以及社会实践机构共同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教育目标。几个部门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角度相互合作,从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能。
(二)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新育人机制的需要。理论的实践验证是创新的关键环节,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论实践对于创新的影响更为凸显。所以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相结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个主体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是必然的要求。企业能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方向,科研院所和机构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高校则是扎实研究生理论根基的重要平台,三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可以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要素投入模式,有助于教学、科研、实践三个环节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要提供一流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实践基地
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立足于高校,但不限于高校,其中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企业的市场化生存决定了其行为选择是以成本——收益标准来衡量的。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创新实践是巨大的风险投资。所以,企业对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与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直接相关。对此,为了降低企业风险和负担,鼓励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创新平台,政府要从政策和制度设计上辅助企业提供一流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实践基地所承载的社会效益,从贷款、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企业应有的保障,从而形成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提供契机。且鼓励企业与研究生之间签订准劳动合同,不仅以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创业基地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机会,且也通过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创业基地为企业吸引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营造“严谨、踏实、自由、公正”的学术创新氛围
研究生创新型人才是通过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涵育滋养而来。“严谨、踏实、自由、公正”的学术创新氛围对于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严谨、踏实、自由、公正”的学术创新氛围能够让研究生深刻体会到创新价值的尊重、创新能力的重要、创新思维的宝贵,从而自觉地训练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突破常规的思维和操作方式,但是创新成功对于严谨的理论逻辑遵循和实践过程把控要求更高,所以,严谨的学风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素养。但是创新是在客观实践中的突破,是建立在踏实的实践探索基础之上的智力活动。为了保证良性创新的竞争氛围,高校要制定严格的学术规范制度,严肃处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再者,创新是对思想的解放,而长期以来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权威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滞研究生思想解放的障碍,因此,高校要探索在尊重学术权威与倡导思想自由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既为研究生的学术进阶选好引路人,又要鼓励研究生积极活跃的创新思维。研究生创新是客观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但是其背后却承载着社会价值追求。只有公正的价值氛围才能够最大化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所以高校要营造学术的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保证每个同学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让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感受并承载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
(五)打造“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导师队伍
当前高校导师资格评审和导师研究能力评价体系决定了研究生导师将重心放在了科研成果的数量上,而非科研成果的质量上。殊不知,创新却是科研成果质量的最核心的内涵,而政策导向决定了研究生导师重成果数量轻成果创新质量的情况将在研究生群体中延伸。所以,打造“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导师队伍,应该要改变导师资格评审和导师研究能力评价体系,以学术界公认的创新成果质量指标为导向,激发研究生导师创新性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参与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性研究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
三、结语
通过构建上下衔接、创新性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一流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实践基地、营造“严谨、踏实、自由、公正”的学术创新氛围、打造“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导师队伍将成为未来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突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