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11-23李潇潇
文/李潇潇
一、英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从中国加入国际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更加频繁,加之“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反响,社会各界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1]。表现为英语专业人才就业率高,市场需求量大,甚至出现从小学到高校都急需英语专业教师的局面。一时间英语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很长一段时间,英语专业都是高就业率专业,报考人数也十分可观。
伴随着人们对英语专业学习的重视,全国英语学习环境得到改观,曾经英语专业人才就业的轻松场景已经不复存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限于能读懂看懂,还需要有适应新的就业环境的能力;不仅需要流利地掌握英语,还要对与工作相关的国家的人文知识有所了解;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还需要掌握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有一流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一双紧跟时代潮流、关心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眼睛;不仅要了解所服务对象国的人文历史,还要对中国的历史传统也必须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还要有专业的思维能力、健康的体魄。
从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趋势看,目前社会仍然需要以上描述的英语专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2]。然而,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情况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截然相反,出现英语专业人才就业结构性矛盾。探寻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就不得不回到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二、英语专业人才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知识不牢固
专业的英语人才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人文修养,经贸理论更是专业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但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在就业上遇到的结构性矛盾表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市场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英语专业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短板就是听力、能力不足,而这两点正好又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部分。听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技能知识的培训中,学生主要训练的是应试的听力技能,为了追求学科成绩,把重心放在了考试上,忽略了锻炼人际交往、商务交往中的听力训练,听力学习的场景比较单一。能力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我们身处在说汉语的大环境中,在日常情景中锻炼口语的机会太少,一般英语专业学生只能在口语课上锻炼英语,导致了英语发音欠标准,缺乏音律美感的现象,这也与英语专业学生追求专业课成绩,看重书面训练有关,这两点不足对于在工作中动态处理信息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知识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国的开放是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开放,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也从专业技能素养上升到了人文素养方面。英语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技能,还需要对其他国家的人文历史有所了解,现代所需要的交流是双向的交流,这也要求英语专业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汉语水平。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在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引入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在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时兼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增设相关的文化课程,特别是经济、法律、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的只是英语专业技能,但在找工作时,却有很大可能会进入各行各业,去各种不同的领域工作,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欠缺这方面的要求,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中出现技能达标但难以融入工作环境的情况,难以符合就业市场的人才需要。
(三)实践能力不达标
英语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就业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学校学习中,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的都是语言理论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根据环境、语境、行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技巧运用,单纯的理论记忆不足以胜任灵活多变的场景。校内学习主要以课程的方式开展,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理论知识,绝大部分的英语专业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难以积累到真实的工作经验,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正在从事外语工作的专业人士,定期给学生开展讲座、讨论会等学习课程,给学生传达英语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帮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需要。即使是在实习阶段,学生由于“初出茅庐”很难接触到实操锻炼,主要从事事务类的工作,对于技能的锻炼也是有限的。学生在校园中,由于课业的压力,基本上都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中心,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就业所需要的素养还包括许多其他因素,单纯的语言能力只是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种类型。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多数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达标的,面临挑战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英语专业人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以就业为目标也应当纳入到培养目标中去,开设针对就业的实践课程,引进校外的从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再次,针对英语专业人才需要的跨专业知识,可以鼓励学生去相关院系旁听,例如法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心理学院等,如果学校缺少相关的院系,也可以邀请外校的专家学者来本校开展论坛讲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课程体系必须按照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需求,建立起涵盖满足英语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素养的课程体系。英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学科的课程体系搭建要继承相关人文学科的精髓。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才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要素,不仅要懂,还要会用,但是任何实践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在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对理论基础的要求。实践性课程要突出运用和技巧,应当加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训练学生在工作场景中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变通和运用。语言最重要的作用体现为沟通作用,这要求英语专业人才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所以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和现代世界形势的相关课程,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灵活转换两种不同的语言,突出系统性的课程原则。课程设置还应当体现多样化的原则,在课程体系中加入通识教育,例如经济、法律教育等学科内容,促进学生的多方面进步,采用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其他修课方式,如选修、辅修等方式,又能打破以往单一的课程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通识知识。
除此之外,课程设置还可以分模块进行,建立基础模块、实践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首当其冲就是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块就是打造运用场景,开设实践课堂,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拓展模块就是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面,拓宽视野。
(三)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该与校外的单位沟通,打造适合学生的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为自己的学生谋求校外锻炼的机会,同时在学校的主导之下也比较容易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优化课程训练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依托校内的各个部门,例如校报编辑部门、学校的宣传部门,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拓渠道。学校要更多地以就业为导向,构筑校外实习中心,吸引外部用人单位的注意,搭建校内外两个课堂的联动,为学生谋求更多的锻炼机会。英语专业的教师也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为其答疑解惑,并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只有不断地通过实习、实训、实践练习,得到一手的反馈讯息,才能帮助学校构建更加合理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优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指导作用。在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中加入职业技能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指标,对于培养就业型英语专业人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把多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去,例如锻炼学生临场反应能力的辩论、锻炼学生工作能力的实用公文写作,锻炼学习基础技能的朗诵、写作等活动。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使评价符合培养目标,还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不同的实践活动不能够等同在一起计算,应当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可以通过校外课堂补充校内课堂,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将知识加以运用,提高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就业市场的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英语专业的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察觉学生在学习或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根据评价机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体系,关注学生欠缺的技能,将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标准贯彻到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去,针对强化学生专业素养的目标,科学制定计划,使学生的发展能够稳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就业市场的需求,革新原有的教学思维,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提前适应就业现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