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创业帮扶探究
——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2020-11-23郝文幸
文/郝文幸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来的[1]。2014年5月,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全国各地开启了“精准扶贫” 工作模式。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加强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高职院校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环境、自身综合素质、学历较低、社会资源等多重因素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重中之重[1]。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对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帮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就业率,也有助于减轻社会负担。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是一所隶属民政部的公办普通高校,基于民政部的要求,为低保家庭、建档立卡家庭、孤残等特殊群体提供民生保障的这一职能,学校每年的招生除了普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有从全国各地社会福利机构或民政类学校招收的一定数量的孤残学生。另外,学院有一半以上学生通过单招途径录取,没有参加高考,有的甚至从中专、中职学校录取的,学生成分相对复杂,单招学生和中专、中职上的学生综合能力相对较弱。在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解决好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才能真正使这部分群体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切断贫困代际传承。
一、贫困生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业问题
贫困生一般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等地区,贫困地区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基础教育薄弱,多门学科挂科,每年毕业季大多因为英语和计算机不及格,导致不能按时毕业。另外,孤儿学生由于长期缺失父母教育,独立能力较弱,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为费力,没有按时拿到毕业证是影响其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经济问题
贫困生比较为在意就业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交通、住宿、服装、等级证书考试、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考试培训等几项费用,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家里一般不止一个孩子,有的家庭因为学生的各项教育费用致贫或返贫,为了减轻家庭经济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提高就业能力的培训,甚至不得不降低就业要求。
(三)心理问题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环境适应和耐受挫能力差、自尊心强烈、家人的期望较高等多重因素,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在封闭自卑、孤僻、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方面的表现较非贫困生更为明显,残障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进而形成退缩式社交[2]。这些心理问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便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就业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就业意向限制就业
贫困生往往出于想要急迫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想法,更加在意工作的稳定性与薪酬待遇条件,偏向于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偏高,当薪资待遇与福利达不到期望值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由于贫困生本身就来自贫困地区,更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或基层工作,或者干一段时间就辞职,就业质量较低。贫困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多体现在自卑心理、自我定位偏差较大、社会资源缺乏等方面,就业渠道较少,获取就业信息能力较弱,创业创新能力较弱[3]。
(五)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贫困生在大学课余期间会做兼职挣生活费,也因此放弃了很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一方面,校外兼职占用了较多时间,挤压了专业课程和参加学校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专业技能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够优异,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较少导致简历中评奖评优、荣誉证书、兴趣特长等方面空白;另一方面,学生在外兼职餐饮服务员、发传单等单一活动无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由此导致的自身综合素质不足成为就业的一大劣势。
二、贫困生就业创业帮扶路径
(一)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教育扶贫是国家重大的扶贫战略之一,而家庭经济困难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程度,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切断中国贫困代际的传递,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在学校资助体系下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适当给予生活补助,或根据民政部相关政策对孤残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或报销,每月发放生活费和生活学习用品。除了每学年的国家奖助学金和校奖助学金,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补助[3]。比如,北京市每学年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饮水、洗澡、电话补助,北京市专门针对残疾人大学生“凌盛天使阳光奖学金”、北京市慈善协会爱心成就未来圆梦行动——大学生慈善助学项目等。这些资助可以为贫困生提供资金保障,减轻其经济压力,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二)提升就业技能及加强精神心理辅导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的思想,在校期间从一开始就引导家庭贫困学生扎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我交际与统筹处理等多方面能力,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竞争力,必要时还要提供心理疏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在大一大二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贫困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指导其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学业导师和贫困生一对一帮扶制度,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求职技能培训,帮助其结合各方面优势和不足选择合适的岗位,定期推送适合的招聘消息,全程跟进就业进度,为毕业后踏入社会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三)建立校企联合的订单班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校方可与相关企业寻求合作,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的选拔,提升综合素质教育和针对性技能,企业负责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部分费用或开设奖助学金,结合学生家庭具体经济情况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支持。同时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解决了贫困学生就业问题,也能够降低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的问题[4]。
(四)依托民政行业多方面资源拓展就业渠道
贫困生因为缺乏社会资源,就业信息较少,在就业创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应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创业,实现个人和家庭脱离贫困。我院依托民政部这个平台和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联合中华英才网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招聘信息,毕业生可上传简历,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4]。学校还依托民政部培训中心免费开展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并对考核合格者给予证书认定,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各二级学院联合全国各省民政事业单位,定期推送招聘信息或向校企合作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比如,老年福祉学院在每年的全国产教对话活动上,制作毕业生展板以及毕业生名片册,向企业单位展示毕业生风采,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引导调整贫困生就业择业观念
学校测评贫困生主要包含个人兴趣、就业创业意向、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注重综合技能培养,依托学院和各就业网站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贫困生较为吃苦耐劳,在国家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政策大背景下,可以引导贫困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当地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通过特色产业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等措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也可以引导贫困生到西部、偏远山区等贫困地区从事医疗、教育、农业等,相关部门对于贫困生支援边疆和到基层应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在解决就业问题、待遇稳定有保障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与贫困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就业需求等方面相对于普通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别,首先从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入手,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转变贫困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因人施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其找出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贫困生就业创业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学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整体联动,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为贫困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切实达到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