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双创”工作中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对策研究

2020-11-23张玲玲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双创成功率河南省

文/张玲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愈加具体和严苛,由原先偏重理论知识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需求转变为强调创新实践应用的创业型人才需求。“双创”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可持续发展资源。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表述了我国的产业要迈向中高端水平这一战略目标,对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在教育方面,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强调人才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势而生。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颇受民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决定着我国未来发展的态势[2]。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背景下,“双创”型人才,尤其是具有优秀创业竞争力的人才,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有效解决好就业问题,更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构建多元化的现代社会[3]。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各国间科技竞争的动力需求。高校毕业生作为职场新人,在面临巨大市场竞争压力时,只有拥有较强的创业竞争力才能立足于残酷的经济竞争[4]。目前,关于“双创”内容的研究虽然在我国已经有个别地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但仍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资料不甚全面,而对于河南省来说,关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项目正是基于突破研究空白的目的,以创新创业为研究模式,探索提升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以河南省高等教育院校为基本研究对象,在当前的国内经济与市场需求环境中,探析“双创型” 人才模式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提出的要求与期盼,旨在使河南省高等教育能为国家提供适应时代需求的“双创型” 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成为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优的“双创型”人才,从而填补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空缺。

一、“双创”教育

(一)“双创”概念及起源发展简述

“双创”,即创新、创业。近几年,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理念的“双创”教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热点,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开拓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自1979年改革开放时期才由长江珠三角地区缓慢曲折地辐射全国,而创业教育自1997年由高校自主探索,伴随互联网热潮的兴起才逐渐转入活跃发展期。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较低,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相反,这也说明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十分光明[5]。

(二)“双创”教育理念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部强调将人文教育融入科学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稳步发展,尤其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双创”理念后在全国高校内掀起了发展热潮,未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将会愈加受到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成为教育行业的必然[6]。

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如何具体展开,国内各界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如南京财经大学陶金国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以规避创业风险为目的,依托课程教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与分析,加入实践环节,使学生提前积累实战经验,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南京师范大学谢树平教授针对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他提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要包含创业相关知识、创业品质、能力以及意识,而且还要注重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注意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综合性等。

二、河南省大学生“双创”教育现状

创新与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与职责。创新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内在因素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而创业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实践出来,达到能力向生产力转换的目的[7]。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但目前河南省很多高校的教育并不能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河南省大学生“双创”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弊端

“双创”教育对学生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要求都很高,力求内外兼备,不仅要有创意思维,还要及时付诸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但目前,河南省在大学生“双创” 教育方面仍存在这些问题与弊端:1.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创业氛围淡薄;2.大学生创业心理不成熟,创业能力低下;3.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观念滞后;4.创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念;5.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师资力量滞后;6.评价制度片面单一,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使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自身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竞争力的开发。

(二)河南省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与认识

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把创业作为一种课外活动,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当然,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形式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存在直接关系。

(三)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作为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大学生群体,目前,河南省参与创业行为的大学生的主要创业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兼职型创业。这种形式是河南省大学生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学生群中的接受度也较高。

第二,知识型创业。大学生在经过大学的洗礼后,已建立起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依托创意进行创业,抢占全新的市场领域,吸引投资商的眼球。

第三,加盟型创业。有些大学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直接采用成熟的经营方案,省去中间探索实践的过程,有效规避了失误,这种形式颇受一些有资金支持的大学生的欢迎。

第四,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到农村创业就业。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平台。

第五,微创业模式。微创业模式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和普及的一个新事物,其概念颇具争论,但被青年创业群体广泛接受。

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出版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新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高等学术与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个教育护照,就是所说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认知方式,要想立足社会,不仅要取得学位,还要加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双创”教育发展

美国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迄今为止,大约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新研究机构,欧美其他国家也利用各种方式与途径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注重对年轻人创造性、技巧性与开创性等品质的培养。英国制定“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提升大学生可迁移性创新创业能力。德国呼吁高校要作为“创业者的熔炉”,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虽然并没有将创新创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究,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很强,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的培养,很多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出来,并取得一定的创新创业成果。可以说,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是与该国大学生优秀的创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优势总结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第一,要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依据国家政策,加强对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训;第二,开辟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发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积累经验;第三,以实践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实际案例为讲解对象,加深学生对实际项目的认知,提高创新创业兴趣;第四,政府要注重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同时,引进社会援助,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与资金支持,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保障。

四、高校毕业生创业竞争力对创业成功率的影响

创业是极具复杂性、极有创造性、极富挑战性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竞争力才能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因此,分析创业竞争力所需的构成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使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找准教育目标与方向,使大学生在创业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提升创业竞争力,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完善,将对河南省乃至我国的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意义。

创业竞争力是创业者完成创业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影响创业者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企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创业竞争力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内部构成要素是大学生在创业时所需的知识、文化以及技能等基本专业素养,是创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而外部因素是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竞争力提升不能单纯依靠内外部因素其中一方,而应该两者紧密结合,且具有长久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既需要大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又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尤其是国家政府、高等院校、社会及企业等主体间相互配合。当大学生创业的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时,就会营造出一种创业型的文化氛围,才能以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吸引众多大学生的加入,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创业队伍中来,河南省所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才会越来越显著。

五、提升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对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但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更需要高校、学生个体、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叠加合作,共同构成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体系链条,才能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良性循环,使得教育体系中主体需求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提高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

(一)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教育驱动策略

第一,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究其根本属于人才培养范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主导者。创业师资队伍的实力对于能否提升大学生创业竞争力十分关键,担任创业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社会行业、企业等实践经历,教师对创业实际操作的运行程序和运作过程有清晰的了解与体会,才能使知识更贴近实际,理论更具指导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第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教师教学,能够获取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关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第三,加强创业实验基地建设。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最核心的环节,河南省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省内实践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在扩展学生的创业基地方面,可以和校外机构联合协作,共同进行创业教育。第四,重视培养学生创业技能。河南省高校可以打破传统的按班级进行教育、管理的模式,将不同专业中有创业爱好、能力的学生们集中在一起,创建创业班,着重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强化其创业能力。第五,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兴趣。学校应充分利用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群体中对创业有着向往与期待的潜在人群的创业兴趣,通过大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心理内驱力手段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关键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动机激励,创业参与主体的动机不仅受到高校创业教育水平、校园创业氛围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参与主体自身观念、个人心理素质以及情感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对创业产生学习兴趣和激情,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创业成功率。

学校在激发学生创业方面,可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例如:创新学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设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用以奖励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刺激其创业动机。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时间。高校辅导员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作用,利用职位之便,争取学生家长对孩子创新创业的支持与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政府服务机制

首先,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推动高校创新教育建设,将“双创”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和专业,为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充满机遇的创业环境。其次,完善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明确扶持目标与条件,注重宣传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增强“双创”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创业基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最后,增强创业服务。如:营造高效的政府服务,政府争取放宽政策、简化办理流程、放宽注册年限与上缴标准。营造洁净的创业环境,提供一定的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提供创业培训教育服务,对大学生的创业相关技能进行培训。建立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扶持大学生创业中介组织等。

六、结语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区域经济要得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就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创业成功率与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目前,河南省高校人才创业成功率远未达到社会经济的需求:一方面,与河南省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经验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创业激情、创业信心、创业资金筹备以及创业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并非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应建立起以政府为政策导向,以高校为培养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积极响应,以家庭全力支持的保障机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建立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促使河南省的人才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培育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

猜你喜欢

双创成功率河南省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