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11-23汪巍万海颖
文/汪巍 万海颖
高等教育覆盖范围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8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820万,2019年为834万,2020年为874万。在这些高校应届毕业生之中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未能成功就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数量大但工作经验不足甚至是没有的困境[1]。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完成教育之后快速就业创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贡献社会就需要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在学校阶段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保证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我国的创新水平,营造一个创业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
一、推进就业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每一年毕业季都能看到媒体用“最难就业季”来形容当年的就业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性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更加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当前出现了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因此在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在考虑大学生专业对口之外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受到应试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和家长之中存在一种“只要成绩好,社会就会认可”的观念,然而在实际生活之中,社会对大学生有着更为全面的要求,受教育阶段的成绩只是衡量大学生是否能够参加工作的一个方面。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这些不适应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在大学阶段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在融入社会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不适应性,相较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就业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和社会的协调,帮助学生对社会生活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进而在这个预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提高自身、改变自身,增强自身就业的竞争力,为毕业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有助于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大学生在学校阶段接触到的社会上的事物有限,对就业创业的认识相对不足,对自身在就业市场的定位也往往会存在一些偏差,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空有才华却找不到舞台发挥。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形成准确科学的社会定位,发现自身长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形成完善的就业观,立足于长远发展的就业视角来进行就业创业选择。
(三)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实际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观察之后可以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对就业创业充满了期待和憧憬,用美好的想象描绘了自身的职业生涯,但实际就业创业情况很容易和自身的期待形成落差,导致大学生备受打击,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的话,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后续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大学阶段的就业创业教育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知道坎坷是职业生涯的常态,在坎坷求职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地看待自己的求职情况,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出理性的判断。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传统高校教育模式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这种侧重明显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有限,进而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符。用人单位出于对自身用人成本的考虑,通常希望能够聘用到可以快速上手、融入工作节奏之中的员工,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导致在招收应届毕业生之后用人单位通常需要安排相对应的导师来指导大学生的工作,而大学生工作情况相对不稳定,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会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选择离职,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在耗费了人力和财力成本对大学生进行实际工作技能培训之后,没有获取相应的收益,这种风险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相对谨慎,对求职大学生的要求也较高。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弥补传统教育之中对大学生理论应用技能的不足,提高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转化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在求职市场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现状
现阶段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业创业教育也没有和大学生的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导致就业创业教育效果较差。企业人才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矛盾发生的本质原因,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教育结果之间的不匹配。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没有充分考量各专业对应行业的实际需求,在教学方式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导致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钩,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人才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有效缓解用人单位“人才荒”的问题,还需要完善和优化人才教育机制。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的推进需要获得各方的支持,包括政策的支撑、科学的指导等。
(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就业创业教育被排除在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框架之外。人才供给侧改革之下,应该在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融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程度。通过融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此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了解自身专业的行业最新动态、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从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职业目标的树立来反向推动大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弥补传统高校教育活动之中存在的滞后性弊端。
作为对传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补充,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推动渐进性教育模式的落实,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来逐步推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应保证就业创业教育和日常教学活动融合的紧密性,在大学生的培养中应该定期进行集中的就业创业知识点讲授,并积极安排讲座、专题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就业创业知识教育。
(二)推动课程的合理化
由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尚未成熟,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机制,更多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依托人才供给侧改革能够推动课程科学合理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模块,为了提高就业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比如为学生开设心理学、管理学等通识课程,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应该结合大学生个人的特征来帮助大学生规划自身的发展方案。麦可思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造成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实际工作情况和自身的预期不匹配,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相对稳定性就需要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合理科学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方案,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态和长远的就业创业思维。此外,大学生在实际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面临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时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心理疏导的能力,面对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能够从容应对。
(四)推动校企合作,寻求各方力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支持
仅依靠高校来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应当寻求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促使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效果最大化。首先是政府层面,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为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牵线搭桥;其次是企业层面,企业以及人才中介机构应该连同高校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用人单位还应该深化和高校的合作,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形式,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
(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对高校所拥有的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努力对自身的社会对接面进行延展,将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整合,让大学生能够在大学阶段就感受就业创业的魅力,让大学生拥有实践经验的累积,进而避免在就业过程中因实践经验不足导致的就业难。除此之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也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到自己当下在知识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锻炼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补足自己在以往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中的短板,推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在人才供给侧改革之下,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有助于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而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推动的路径上,应该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就业创业课程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校企合作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五个方面入手,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拥有健康积极的就业创业心态,以及具备较高的就业创业技能,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之中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在走出大学校园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