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对乡村教育主体的影响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
2020-11-23刘兴玥封雪梅
文/刘兴玥 封雪梅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随着乡村义务教育适龄生逐步减少,出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麻雀”学舍,这种学舍的存在与教育范畴提倡的平衡成长、提高效益等理念格格不入,撤点并校政策便应运而生,对于国家而言,有利于乡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1];对于社会而言,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加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该政策实施后即使产生了不少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深入,伴随而来的上学难、辍学率回升、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撤点并校政策的认知与实施:基于TPB模型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指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影响人的行为模式有三种主要变量:1.个人行为态度:评估个人对自己执行某项行为的结果喜爱或不喜爱程度[2];2.主观规范:在决策是否执行某项行为时个人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是他人或团队对个人行为决策影响的反映;3.知觉行为控制:执行某项行为个体感知到的容易或困难程度。将计划行为理论与四大主体对于执行撤点并校政策的行为模式相结合,分析撤点并校的四大主体对撤点并校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简单地分析如下。
(1)四大主体的行为态度。教育部门对撤点并校持有积极的态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长期来看节约教育成本,获得规模效益[3]。大部分家长对撤点并校政策持积极态度,学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小部分家长持消极态度,认为撤并增加了家庭经济压力。大部分中心校就读学生持有积极态度,学校基础设施更齐全,小部分家住偏远地区的学生持有消极态度,表示难以适应新环境和寄宿生活[4]。教师持有积极的态度,工作待遇和环境更优。
(2)四大主体的主观规范。在政策颁布实施时,各个主体会面临着众多社会压力。从四个主体分析,地方教育部门:来自中央的行政压力;教师:服从学校行政管理的需要;家长:地方教育部门的大力宣传与倡导,客观环境影响;学生:由于年龄尚幼,主要以家长和教师为向导。
(3)四大主体的知觉行为控制。教育部门: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教育部门贯彻实施中央的教育布局调整指令,完成撤点并校相关指标;教师:由于职业性质的特殊性,教师流动主要依据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受教育部门统一编制,流动到中心校任教[5];对于家长来说,需考虑孩子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优劣,以学生学业为主,将学生送到中心校就读;对于学生来说,因为基本没有自我决定选择的能力,完全接受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安排,到中心校就读。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决定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相互作用形成的撤点并校四大主体的行为意向,指导着各自的实际行动。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在权衡了利弊后,教育部门加速撤点并校的进程,并对中心校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快教育资源再分配;因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部分家长将学生送到中心校就读,学生在中心校就学;根据单位人事调动,教师流动到中心校任教,撤点并校政策得到了贯彻与落实。
三、研究结论
(一)撤点并校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环境不适应,并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甚至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大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学生要尽早学会自身独立、生活自理,造成一定程度上亲情的淡化,加上缺少来自家长管教,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打架斗殴等时有发生。
学生健康没有保障。在撤点并校后增加了学生的上学距离,午餐就餐不便,未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选择在路边小摊吃饭,容易产生食品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大多数新建寄宿制学校由于前期资金投入不足,在食品、安全、卫生、医疗、管理、设施方面均有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学生的健康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撤点并校对家长的影响
撤点并校政策家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成本增加上,主要分为额外成本和隐性成本。撤点并校后,实行寄宿制,家长要为此承担住宿费以及生活费等。部分家长选择陪读,在城镇租房价格在3000~6000元/年不等,这都是额外成本的支付。还有另外一种更为隐形的成本支出,即家长陪读或者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是可以从事其他生产性活动,却因此被占据,同时学生远距离上学,家长都会有一定的担心。
(三)撤点并校对教师的影响
撤点并校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更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给日常教学带来困难等方面。在优质的教师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孩子的涌入,导致师生比变小,教师就要多课教学、多班教学,加上学生素质基础参差不齐,增加了日常教学难度。乡镇地区的大部分教师学历有限,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在寄宿制学校里,教师还需要分担了一部分住宿管理任务,工作量增大,工资待遇却没有提高,不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
(四)撤点并校对教育部门的影响
一方面,增加教育部门对合并校的资金供给的压力。随着人数增多,学校管理困难,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寄宿制学校尤为突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门不得不加大对合并校的资金投入,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占据教育部门大部分的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增加教育部门的社会压力。社会人士对撤点并校政策的误读,导致相关的教育部门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尤其是家长们在对自己问题的反映上得不到理想的回应时,更是加重了家长们的不良情绪,并将自身利益受到损失都归咎于撤点并校政策上。
四、对策建议
(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
要多听当地民众的建议,要多了解当地的实情,可以实行听证会了解各方面意见,要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力求既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又不损害民众的利益,实现政府、学校、民众的三者共赢。
(二)要做好宣传工作
将政策宣讲到位,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保证这一政策合民心、顺民意,同时把政府对政策的投入和所做的努力进行宣传,以期得到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认同和合力,撤点并校政策才能有条不紊地实施。
(三)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对撤并的学校进行充分规划后,合理地分配资金,对现在已经实施撤并的学校了解情况后,加大相应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校车供给等,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可以吸收民间资本,从而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对贫困家庭上学子女补贴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教师资源一直是农村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首先要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定向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国家要选派大学生去师资力量较差的偏远地区教学,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由当地教育局统招特岗教师,吸引本籍教师回乡任教;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最重要的是大兴尊师重教之风,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
(五)对被撤并的学校合理管理和利用
比如利用被撤并的校舍改建居委会、养老院等,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利用,不要浪费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打造
寄宿制学校一定要有相应的配套的卫生、食堂、医疗、宿舍等设施,另外要有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为师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
五、结语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起点,面对社会各界的议评,“撤点并校”应该何去何从,这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撤点并校”措施进一步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能盲目否定,失去信心,而应致力于实际,以促进乡村教育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