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净化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育人环境
2020-11-23赵荣华刘金凤
文/赵荣华 刘金凤
网络文化育人是综合育人的一部分,应将网络文化育人放置于社会共同事业这一位置之上,由相关主体共同承担育人职能,例如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社区、组织团体等。同时在这一基础之下,开展系统化熏陶,建设与完善文化育人机制。另外,将具有高文化层次、拥有参与精神,但是精神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作为网络育人核心群体。现实社会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网络社会更加复杂。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日常沟通、知识学习、社会认知、文化传递等皆需通过网络传播作为途径,尤其是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问题日益显著。当前,高校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也是网络信息交流最多的焦点。通过网络来传道解惑,学习知识已成为当下社会普遍的教育方式,大学生拥有更加敏感的网络感知力,更是亲身感受和经历网络热点事件,网络通过智能设备的使用不间断地更新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社会文化感受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状况。高校必须利用有效制度规范和强化大学生正确的批判精神,实现网络德育教育和培养道德行为功能的有效发挥,净化网络育人环境。
一、网络育人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学生的选择
在网络生活中,网络育人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导致不同国民客体的自身所受的约束减少,在网络普遍匿名化、实名制不透明的现实背景下,极易出现随机性的网络色情犯罪、网络暴力犯罪、网络诈骗犯罪等,以上非道德实践行为的出现必将对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展造成影响,促使学生网络信息选择难度进一步增加,影响传统高校网络管理与道德教育的能力。
(二)虚拟意识容易扭曲道德标准
现阶段,在我国网络环境当中存在诸多矛盾冲突,部分人员甚至通过网络公然相互人身攻击、谩骂。
(三)碎片化阅读形成入迷状态
网络传播速度快、方式简单,内容新颖、广泛以及自由,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群体提供高速便捷的信息,大学生对网络的喜爱逐渐演变成上瘾,沉迷计算机网络或智能手机的时间几乎超过其他任何活动[1]。
(四)多元信息难以引导学生作出正确判断
网络既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也能对其产生误导;抵制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日漫、丧文化给大学生提供各种血腥暴力、消极的文化信息。由于网络虚拟世界开放性,制度的缺乏性,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行及时有效的监控管理,使得出现各种疑惑、思想混乱的情况,传递的道德观念、文化价值和思想信息会严重阻碍大数据时代网络育人事业的发展。
二、净化网络育人环境的相关措施
(一)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德育教育要发展面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时代背景,通过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思想,全面深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深层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尊重大学生个性,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当作高校网络育人教育指导思想,宣传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引领作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同。
(二)促进网络环境中法律法规的完善
网络育人环境创建是现实社会公民和网络社会公民注重的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共同事业,共同建立规范的教育机制,构建网络教育框架、规范管理、强化教育实践,注重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网络生活中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完善相关网络运行法律法规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2]。制度的运行可以使网络育人理念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基本规则,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网络技术管理,健全网络素质要求,将网络育人之根本诉求以具体的道德、将净化网络环境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制定的规章制度中,提供高校在网络中审查和监管的权限,营造网络育人环境。大数据时代,根据学生道德养成的规律,结合道德教育的整体育人理念更新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措施、机制,形成具有大数据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体系。
(四)加强大学生德育信息的处理
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通过收集信息反馈发现问题,跨越时空,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全方位地针对大学生认知网络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引导,来实现重新塑造道德观念。通过网络的传播实现知识与信息传达,起到德育教育作用。
(五)提升广大网络用户的文化素养
大学生群体属于网络用户的一小部分,广大网络用户的文化素养是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的中国社会尤其需要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净化网络育人环境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广大网络用户的网络观念和网络行为是网络文化素养直接体现。当下网络文化缺乏素养的现象,不利于网络育人环境的发展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仍任重道远。
三、高校在净化网络育人环境中的重任
(一)立足现有情况,扩展高校网络道德的教育内容
网络的超时空性,让大学生日趋个性化的道德需求得到了真正满足。这就要求在相关教育过程中,必须找准人文与科技的结合点,奏响网络思想活动教育意义的主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探索实现德育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高校需要在校园内开展与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道德有关的各类活动,顺应时代发展浪潮。
(二)高校网络德育教学工作的人才培养与实践
当前我国网络德育教育队伍建设处于滞后状态,无法在网络环境中为大学生进行引导,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的现状。网络发展迅速发展,如此条件下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升高校德育教学工作实践水平和应用网络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在德育教育领域的吸引力、感染力,促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备系统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以及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类项教育软件与基础网络技能,以此形成网络育人环境事业的骨干力量。
(三)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
可通过QQ、微信、微博等现代化软件,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使用多媒体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学直观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由于网站当中的论坛,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交流平台,并且通过其中的人文关怀、勤工俭学、心理咨询等相关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服务,因此学校仍然需借助校园网络针对专题网站展开建设与完善。通过专题网站,学校还可对网络法制相关宣传影片进行滚动播放,也可邀请业内专家开展专题交流讲座,从而促使教学模式动态化,进一步促进教学时事化与立体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德育教学实践中,高校网络管理者要保持网络德育教学实践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建设者要熟练地学习相关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净化网络育人环境的实践能力,总结德育教学环境建设的净化过程中利用的网络管理手段的经验教训,及时反思教育理念。
(四)推进学校、家庭通过网络相结合的教育格局
学校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通过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收集与管理;同时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软硬件保障。在国内,高校和家长的联系似乎并不密切。为此,应鼓励教师开设个性化的服务,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到校作讲座,帮助家长接收到家庭教育的专项教育知识。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实现的。大学生大多远离家庭,通过网络与家人联系。家长需要主动掌握网络基本知识,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网络人际关系: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父母懂得如何教育指导孩子。同时对学生的网络行为也进行了监督,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共同监督、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五)自我净化高校网络德育教学
现有高校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雷锋志愿活动月”活动为载体,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的活动建设,由学校统一部署、牵头,党委宣传、团委、学生管理部门制定校园活动实施方案,通过与下属院校进行沟通合作,结合专业特色,落实每个学院的特色精品活动及发展方向、活动细则等,通过后进行发布实施,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网、QQ空间、微博及学生院系班等进行宣传;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解决现实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现有德育教育受制于传统规范约束的条件下,实施过程脱离网络得不到学生实时的反馈,了解不到学生思想动态,何谈净化网络育人环境?文明礼仪和道德行为规范外在于网络主体,网络生活独立于现实生活。中国高校德育教学实践活动需要与大数据时代网络发展的现实发展态势保持较为良好的同步性,构建基于网络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很有必要,但不能盲目地选择教育类APP,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整顿教育类App,是对网络育人环境的净化,对学生学习工具的再认识,对网络育人的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用得好,可以有效辅助学习,传递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文化价值和思想信息;反之,则会对学生带来有害的网络环境。真正将净化思想融入现有的德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去,不断反思,才能在网络教育工作中起管理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