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启示
2020-11-23李俊佳
文/李俊佳
中国自古就有工匠精神,鲁班、蔡伦、李春、马钧等都是古代杰出工匠的代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先进的制陶、冶铁、纺织技术等都与工匠精神密切关联;庖丁解牛、卖油翁等典故则生动讲述了匠人们由技入艺,由艺入道的成长路径。工匠精神历久弥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又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种新内涵主要体现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要立足国情,走中国道路,体现中国特色,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特征;第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坚持绿色发展观和整体自然观,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遵循[1]。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有更高需求,而且追求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在新时代,发扬自身的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因子;另一方面要注意时代性和科学性,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不能以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为代价。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内在要素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工匠精神给出了不同定义,国内学者郭亮亮认为,工匠精神是超越异化劳动的非功利性精神,有利于促进劳动解放,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学者曹明福等人认为,工匠精神包含匠心、匠品、匠魂、匠功、匠则、匠制和匠风,在新时代,应该将工匠精神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结合,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3]。学者缪学梅构建了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框架,并提出了构建现代“工匠精神”的混合螺旋递进模式[4]。结合已有研究,文章认为工匠精神除应包含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一般意义上的精神要素,还应包含中国特色的现代工匠精神要素,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工匠精神的内在要素
1.工匠精神的一般要素
主要涉及对现代工匠在态度、道德和创新方面的要求。态度要素表现为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一丝不苟、勤勤恳恳,自觉遵守工作岗位要求和规范,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体现在“专”上。技术要素表现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断打磨和改进,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体现在“细”上。道德要素表现为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表现为对待职业要忠于职守,对待企业、社会和服务对象要不欺瞒,不作假,讲信誉,守承诺。创新要素就是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新时代,需求市场要求高且多样,技术更新快,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2.工匠精神的时代要素
主要表现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工匠精神通过精益求精地追求产品质量和工艺改进,实现了绿色生产、集约生产、可持续发展,同时匠人的专注与坚守凝结在产品上,人与物相互交融、物我相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借鉴
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倡导工匠精神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基因。诗经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益求精、反复打磨的工作状态,正是因为这种极致和完美的追求,看到那些保存至今的古代青铜器、瓷器、玉器、绣品等,无论设计、做工还是品质,依然叹为观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制造等成就,都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推动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工匠精神中蕴含着善美思想,强调以德为先和天人合一,使其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烙印,深深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5]。
得益于精益求精的匠人态度,德国制造已经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它与工匠精神有着深厚渊源,值得借鉴。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新教将劳动视为归属与爱的需要,路德改革更是将“天职”意识融入民族精神之中。宗教背后的精神力量,促进了工匠精神的萌发,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群体不断扩大,为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延续奠定了阶级基础。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人才,并且通过法律和规范使得企业的盈利性和学校的公益性实现平衡,保障了从业者的高水平职业资格,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德国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基石。
但德国的工匠精神与中国略有不同。以德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工艺技术偏重事物的抽象方面,如从几何学角度理解方、圆,力求精确,中国工匠更注重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对人的影响上,西方工匠强调精确度和科学性,对数学、科学等依赖性大,中国在模仿自然的理念下,已经预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中国建筑强调与周围景观和谐,不违和。
三、工匠精神的价值启示
(一)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第一,提升质量,做出品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被贴上了“低质低价”的标签,本土高端消费市场发展不足,代购现象一度非常普遍。通过倡导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此外,我国应建立与制造业强国相适应高品质、高质量、高标准的现代工匠制度,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倒逼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本土高端产品消费市场。
第二,创新驱动,助力中国智造。针对中国制造业“大而全”,但是缺少“高精尖”的现状,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制造业的每个环节,培养劳动者勇于创新、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第三,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工匠精神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的大国工匠要以生态文明为价值追求,摒弃过去过度依赖于消耗资源能源等物质投入、不珍惜环境的高强度投入的增长方式,探索经济、生态互荣互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和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刻把握,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经验,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办出特色。首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职业性。师徒传承、耳濡目染是工匠培养的源头,是工匠精神传承与拓新的基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匠精神贯穿其中,有利于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提高学生对专业、学校、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职业风尚。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的需要,不能生搬硬套。我国的高职教育更多被认为是在高考分流后,没有进入本科院校学生的被动选择,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专业本身缺乏认同。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重塑工匠精神,通过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已有培养模式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在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坚守人民性、地方性的价值理念,发挥利用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先天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师资、科研、实训基地等方面优势互补。最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关注学生精神需求。
(三)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致性,敬业、诚信、自由、和谐等既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发展阶段,劳动是重复的、机械的、异化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劳动者无法获得幸福和快乐,背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通过培育工匠精神,劳动者将情感、意志、创造性等工匠精神要素倾注在劳动对象上,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思想解放,彰显生命意义和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特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匠人们的价值追求,这同建设生态文明一致。
四、结语
探究新时代工匠精神,升级制造业,培养高职人才,塑造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自身的工匠精神,注意时代性和科学性,走出和自然和谐的道路,不能以资源枯竭、破坏环境为代价。工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高职教育领域关注学生精神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怀和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塑造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