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研究

2020-11-23董智勇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融合

文/董智勇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大量创新型现代化教学设备及手段逐渐普及。然而,国内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方法,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为此,高校需要结合社会形势发展需求,重点把控线上舆论,加强思想建设与就业融合工作,推动高校互联网文化良性发展[1]。此外,高校还应紧紧把握“互联网+”新趋势,使思政与就业融合工作更加务实,通过创新融合路径,解决学生群体的实际思想问题与就业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的机遇

(一)“互联网+”扩大了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育范围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的路径仅有课堂融合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能够借助线上平台开设思政与就业融合的网络课程,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与学生完成知识探讨与情感交流,实现一对一指导。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社会热点话题,带领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思政与就业融合工作扩大到课外,甚至是校外,使学生深入认识社会,提高学生就业意识[2]。

(二)升级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丰富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思政与就业融合的线上课件,以提高自身思政与就业融合的知识储备量,并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学习思政与就业知识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在线上教学平台学习思政与就业融合的课程,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纠正以往错误的就业思想观念,不断反省、优化自身行为。

(三)充实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材内容

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大学生渴求更新的知识,希望了解更多的思政与就业融合的资料。而高校课本能够提供的知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以接触到更为丰富的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学资料。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填充课本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增强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教学的实效性

“互联网+”技术优化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改进了思政与就业信息的传播方式,创造出了自由活跃的思政与就业融合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身心信息,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思政与就业融合教学,强化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的挑战

(一)加深高校师生之间的思政与就业融合语言沟壑

自“互联网+”技术普及后,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受到网络语言思维及暴力的负向影响,网络语言对师生学习思政与就业融合的知识点造成巨大影响。网络语言沟壑、网络语言暴力与网络话语权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学者的探索重点,而师生之间的语言沟壑较大,容易引发语言冲突,从而提升了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学难度。

(二)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

“互联网+”技术创造了广阔的虚拟空间,高校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各类信息,但是学生自身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加之网络平台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较差,所以不良信息在快速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看待世界的眼光产生偏差。学生价值观逐渐变得多元,但是风险意识较差,为思政教师带来新的教学难题,甚至使教师无力修正所有学生的不良就业价值观。

(三)加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在国内,规范管理互联网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力较弱,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比较严重。而多数高校学生在互联网中的恶性行为长期不受管制,产生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妄为的错误认知,加剧在网络中谩骂他人、宣泄情绪、发表不规范言论的恶性行为,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行为意识。

(四)危及教师权威

高校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逐渐缩减了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差,也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标准。而且由于“互联网+”语言影响,学生更加偏爱思想开放、语言潮流的教学。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师在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学权威地位,学生会通过网络核对教师讲解思政与就业融合知识的正误,危及教师权威。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互联网+”和学生思政与就业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逐渐拓宽互联网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的覆盖面,搭建培养学生思想与就业的电子化传播平台。在充分剖析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之后,文章提出如下几点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更新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的网络管理模式

高校应搭建网络平台以更新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网络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信息网络化与电子化,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并提高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工作效率。对于各年级学生,高校可设置不同的平台查看权限,限定查看数据库的范围,并指派专人更新与维护学生信息,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管理员应及时更新毕业生信息,使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管理逐步实现网络化与动态化,时刻了解准确的学生状况,为高校开展各种学生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活动提供基础支持。

(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的网络载体

为扩大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覆盖面积,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校应优化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育网络载体,在校园网站中搭建线上班级、线上党支部、线上团支部等网络载体形式。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需要按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做思想汇报,并接受党组织考察与监督。高校可以将最新的思政与就业融合的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作为解读学习的资料,如党的重要讲话、会议精神以及最新就业指导方向,还可以定期分享先进事例,发挥个别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时空的束缚,加强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作用,增强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工作的活力与影响力。

(三)革新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网络双向互动沟通平台

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育网络平台应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丰富思政与就业融合的宣传途径,逐渐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协同共进的教育模式。在校园网站上,高校可建立一批贴合师生学习的网站栏目,形成规范化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育理论网站,各种主题的思政与就业的互动社区,同步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政教师博客、就业校务微博、班级QQ群、校园微信群、高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教师可在以上网络平台发起知识问答或者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表扬表现优异的学生。同时,高校还可以举办对应的线下思政与就业融合活动,结合线上线下资源的优势,完善思政与就业融合教学,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灵活教学模式。最后,高校可不断丰富师生活动的教育形式,提升高校教师的亲和力,促使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网络双向沟通工作有效融合,从而达到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育目的。

(四)推进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刊物电子化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刊物的主要形式是报纸和杂志,但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渠道可以传递的信息量较少、受众少且传播速度慢,而“互联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改善这个问题。为提高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信息覆盖率,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刊物电子化,建立电子阅读平台,实现线上浏览书籍的功能。在传统刊物的基础上,高校可利用电子刊物提高思政与就业融合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扩大影响力。高校还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思政与就业融合信息进行有机汇总,聚集成形式灵活、吸引力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电子刊物。学生通过平台阅读电子刊物,可以更快了解思政与就业知识信息,接受最新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就业思想境界。

(五)开发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融合的移动网络平台

由于智能手机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逐渐转移。智能手机促使高校加快开发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育移动网络平台,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但是高校建设移动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有限,难以一步到位建设出符合实际需要的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因此,高校应搭建一个长效运行机制,统一规划思政与就业融合的教育网络化工作,提高思政与就业融合传播工作的协调性。开发学生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移动网络平台,并遵循统一与分化有机结合的原则,提高创新效果,增强思政与就业融合教学质量,并通过“终端——媒介——终端”的模式开发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平台,多层次、多维度地拓宽线上思政与就业融合教育的覆盖面。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与就业融合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高校需要厘清思政与就业之间的教育关系,在理论讲授与实践过程中将思政与就业进行有机融合。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环节过程,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政与就业融合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完善思想意识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基于此,高校可在思政与就业融合教学中培养高质量实践型人才,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迈向新台阶。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