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职业人才就业发展路径的设计
——以触点教学在表面活性剂概念中的应用为例
2020-11-23王丽君
文/王丽君
表面活性剂是无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表面现象的主体内容。初学者化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一定的学院误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触点”就是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组织建构联系过程中的沟通点与互动点,包括人与人和人与环境间的交流等。触点就如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开关,预埋在学生的某个交界处,不容易被学习者本人所觉察。一旦被发现并开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群体性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共鸣感,从而促成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学习任务的完成。以触点上的累积体验为基础而形成对新知识组织的认知,进而完成重组与新建。这种积极或消极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知识、先进的教学技术技能,不断提升人才的自身学习能力[1]。
创新将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创新和创新教育问题的探讨已成为教育界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上许多论者也是仁者见仁。
具体到设计触点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一般可以根据其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人才就业方式的简单可行性
(一)基本要求
在就业发展中,简单可行性要求在触点的设计过程中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且各自完整,条理简单清晰。比如,在表面活性剂教学设计中,从日常生活用品介入,引导并列举常见的表面活性剂。这些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实物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所形成的刺激会引发其情绪波动,从而使此专业学习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种设计要求课堂上逐步展示、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从学生可能接触到的或基于经验可以想象到的实物为切入点,来点燃其学习的激情,并在未来运用到工作中。
(二)适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认知
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准把握,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进行调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在触点设计,筛选过程中要选择留下既是最重要的,又是最常见、最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东西,以适合学生认知方式进行相应的设计来增强方案的可行性。教师不能企图以生硬的灌输式教育或改变学生思想,而要迎合学生的需要,迎合学生的认知性,才能找到真正的触点。这些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可以加强一些初步的认识,还能够使学生对概念的初始认知变得一目了然,在毕业工作中,以兴趣带动创新,善于发现、善于实操。
二、人才培养环境的体验性设计
(一)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环境能够使其心灵得以净化,整个体验的教育过程是愉悦的,并且还希望在其中收获一份独特的感受和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忆[3]。体验式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真正向往,一旦期待已久的渴望被瞬间满足了,切身的体验感便会由此产生,令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在整个教育课堂内容便深深地融入了学习过程及记忆当中。可体验性,能够解决学者在兴趣养成过程中的学习冲突,切实可行地感知到可行性方案所带来的优越性,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进而对后续的理论教学充满浓厚的兴趣。
可体验性的设计与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息息相关。感受是外部客观环境与内心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核心中介面,是个体对于外界的理解、认知和经验的累积等,与心理活动的较为非常密切[4]。任何感受,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一定条件下的特定体验模式,然后以个体独有的方式显现出来,从而促成基本相同或者截然相反的反馈评价。因此,设计时需要正视人才培养的感受与需求,以此为基点进行与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增强其对于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发挥,从而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在实物展示阶段,人才培养不仅仅只是认识周围环境中各种表面活性剂,更是一种获得切身体验的过程。师生间的互动讨论是基于学习兴趣被点燃后的双向激情释放的过程。教师启动触点,以集体性活动为主要纽带,使自我和他人认同感会迅速上升,学生在大脑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最终从内心深处形成对于新概念的相对稳定的判断和评估。
(二)课前期待
在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教学课前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所期待。无论这种期待是学生心中清晰的未来就业意念,还是潜意识的期望,“课前期待”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种期待,并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将其转化为冲突,以适当的方式方法体现出来,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性,则触点的作用就可以显而易见[5]。
教师用PPT形式进行常见表面活性剂的图像展示,并配以适当的应用解释,将枯燥的知识用可体验性的方式呈现,在触点已被激发的同时,运用逻辑理论知识进行加深阐述。这种以满足课前期待为主进行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职业人才培养的兴趣与热情,减小学生对于就业新知识的抗拒力,还将为后续的单分子膜、胶束等抽象理论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人才培养严而有理的构建方向
所谓有理,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严格管理,遵循严师出高徒的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创新人才、传播知识。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只重视知识传承,后来注意到能力的提高,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求新、求活、求实”三点上动脑筋、做文章。
大学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空闲时间更充裕,依据自己的兴趣积极探索,这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创新不是出风头,而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博大精神,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高尔基说过“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会越大,对社会就越有益。”人总是先立志而后发展能力。志不立也就不会产生创新能力的欲望,激发他们对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创新的信心,这点对于以触点教学在表面活性剂概念中的应用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教学成果进行检测、教学方法进行讨论认可、课堂的整体氛围进行比较,以及对学校或是教师本身的能力等会产生一个综合评价。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尚未解决的冲突,明确学生的需求,以此强化学生的认知。只有准确洞察了冲突,才能找到学生真正的知识需求,然后针对性地去做系列的触点策划,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应知识。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还应为学生积极联系、落实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组织在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利用人才优势,将实践活动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让人才优势紧密联系市场。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进行生产劳动,可以进行产品开发,也可以进行技术推广,让学生根据自己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学生通过一系列科研工作的锻炼,增强了科技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意识,最终为培养拥有科技创新能力、具备市场风险意识的创新人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