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中爱国情怀教育对培育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思考

2020-11-23王庆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爱国爱国主义

文/王庆

爱国情怀不仅是存在于意识中的一种情感表征,更能够在大学生的行动中得到表现,对大学生行为价值观与就业价值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并开展多种途径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够深入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学校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并以就业发展为导向,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选择就业方向,为国家与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坚持自强教育,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

大学生思想水平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推动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更是保证学生获得长期发展与提升的首要迁移。为了促进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情怀的培养设置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题,在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的同时,注重人才质量培养,让大学生更乐于参与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并且有自信地面对未来发展与就业中的挑战与机遇。要着力引导大学生做好专业课程知识方面的学习,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期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1]。高校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发挥教育改革的作用,通过联合学科建设与教育管理两方面来建立与完善学科教育与学风培养的教育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院校的体制发展。同时,要将自强教育与学风建设贯彻落实到教育引导与实践中,再通过行为约束、制度约束与评价监督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学风引导与教育监督,让学生思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坚持理性教育,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从理性教育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行为与语言体系,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正确认知并远离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始终保持先进的理性爱国主义理念,注重为维护社会稳定作贡献。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国家法律范围内表现爱国行为,表达爱国之情,加强学生的普法教育,让大学生依法表现爱国主义诉求,督促他们建立正确爱国观的标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为了有效避免与减少学生非理性情绪的诉求,高校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关注与了解学生的爱国情绪,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政策的专题教育讲座与宣传活动,让学生们清晰认知事件发展背景与国内外发展形势,并与学生们一同发掘事件的本质,激发更多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促使他们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将学生的就业发展理想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将其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相联系。面对重大的政治事件,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依据法律条例来体现自身的爱国诉求,并提醒学生不受校外人员煽动与蛊惑,避免因盲目从众而参与到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爱国行为价值标准[2]。

三、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渗透爱国教育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课程的阵地建设作用,并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融入形势任务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告、主题教育活动等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样化教育模式中接受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要让学生能够认知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与主要任务,学生会树立起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加客观地分析我国在先进技术领域获得的成果,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师要整合思政课程与其他教育资源,利用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着力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挖掘红色大学基因,让学生始终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制度,在先进思想的引导下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

高校与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开展校园关爱行动来发挥师生的主导作用,并坚持与完善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制度,切实依据师生的共同愿望来贯彻落实思政教育过程,将维护师生权益与利益作为重要任务,极大地体现出对爱国情怀的重视。为了将思政教育流程落实到每个环节,高校与教育工作者要构建校园师生合作体系,从岗位职责、服务承诺与责任追究等进行制度的强化与体系的建设,并注重和监督检查环节,形成和完善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校园110、后勤服务热线等制度,保证师生间互联互通,切实维护师生权益。

四、立足思政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层面,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树立,逐步引导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要通过思政与其他课程或实践活动的融合,发掘出爱国主义的内涵。首先,可进行思政课程与其他教育内容的结合,在保证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基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授课形式,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所喜爱的课程,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语文”等课程中,或增设一门爱国选修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与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鲁迅在文章中批判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拿来主义,让学生与这些思想划清界限,通过这一节的讲解感受作家内心的爱国情感,起到培养学生自身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作用。也可以利用古典诗词内容来进行爱国主义情怀的宣传,让学生领略屈原这一人物的强烈爱国情怀,以及魏晋风度等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借古鉴今,通过观察与了解历史来深入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将自身的思想感悟体现在行为规范中。除了文化内涵的感知,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西部志愿活动、支教活动、义卖活动、无偿献血等,教会学生从点滴小事来反映与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逐渐养成爱国主义情怀。此外,学校可组织社团学生进行文化主题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搜集相关的爱国书籍与史料,也可到电影院观看爱国题材电影,更能够通过参观法治教育基地来接受爱国思想的熏陶,引导大学生社团能够更好地紧跟新时代党的脚步,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贯彻到实践之中。

五、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对就业观的影响

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在学生的就业观念中得到充分体现。依据科学的调查结果表明,爱国情怀培养程度不同的大学生中在就业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更多是体现在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情况、爱国情怀的实践性与面对爱国情怀的态度。部分学生在学业期间对当地与国内的时事政治投入了许多关注,许多学生十分期望能够前往中西部地区,进行乡镇基层的调查与协调管理工作,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意识,这就表明爱国情怀的培养程度与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具有紧密的联系。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程度能够体现在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以及新时代中国梦的认可程度上。并且,依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抱有强烈爱国意识与国家归属感的大学生能够在就业岗位中证明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才干,他们为国家与人民做出了较大贡献。在院校中进行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借古鉴今,认识到中国梦理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并使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更加强烈,再加上学生能够在专业中对所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感到满足,进一步培养其爱国情怀。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学生的就业观与择业观也体现出较大的不同,而选调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事业、党政管理事业中,成为新时期为国家服务与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在国家与民族事业中追求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利用爱国情怀时刻激励自己成为认真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基层的代表。爱国情怀对大学生决定参与选调生这种就业方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院校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关心与关注时事政治,让大学生在家国情怀培养中逐步形成并保持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