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0-11-23王鑫蕾张磊
文/王鑫蕾 张磊
2017年1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统筹推进教育开放、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等六大号召。这无疑给我国的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随后“国际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提出,使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型人才”概念梳理
何为创新型人才胡文仲等人认为,培养外语语言基本功扎实、全科知识广博、知识结构完善、具备创新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强、了解并熟悉国际事务运作规则、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具备较强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的人才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应用之一[1]。文秋芳教授认为,创新型的外语人才必定是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把提高英语语言技能放在基础位置,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结构,在教学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2]。吴友富也曾表示,创新型英语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必须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并且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3]。何其莘等人认为,在传统外语教学注重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基础上,国际化的创新外语人才还应具备广博的通识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能力[4]。除此之外,外语专业学生还应该在外语的实际运用中提高合作、交际、危机处理和领导能力。综上所述,在解释何为创新型人才的论断中我们发现几个共通要求:复合型;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和精神;问题意识和追问精神;合作力;国际视野。对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分析为我们对现存教学培养机制的批判性反思和未来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
二、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理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几经变革终呈现为当今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向的学科性质清晰明确,认同度高。除此之外,外语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大力发展,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外语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面临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急需大量的跨文化传播者来维护国家形象。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决策。“一带一路”的构建和实现需要大批的具备专业外语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然而在当下,适应这种广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十分缺乏,外语人才培养仍存在不利于新时代发展的某些短板,较为明显地表现在人才结构性失调、人才规格缺失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这导致我国在跨文化的文化、政治等传播过程中仍免不了受国际传播秩序的影响,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仍此起彼伏,偏见和刻板印象仍随处可见。追问其原因,可谓十分多元,如语种过度单一、培养模式不当等。
针对这一现状,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王灵玲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机制,扩大教育开放并加强学生交流。高岩从就业视角指出,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英语教学模式,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人才培养机制、学校的科学研究氛围及特色、学科实力的加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方面,对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庄智象等人提出,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涉及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开发、国际交流等重要课题,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人才培养之路。也有学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对目前外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扩大外教团队的规模,从而使得外语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得到合理提升,继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卢植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具体层面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提出了改革方案,如课程体系要科学设置外语语言技能课、外语知识课、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与能力课;教学方法应采用任务型混合式或探究式教学;创新实训要依托语言专业优势训练实践性语言知识技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措施落实到位等[5]。
三、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实践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工程,既要有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又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去大胆实施。而这一实践是一个融合诸多环节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过程,是创新型的教育理念,面对着庞大的人才市场所要做出的综合、全面的英语教育实践。这一实践需要从决策制定者、教育资源、和学生等多个方面去渗透、贯彻和执行。
多元外语课程体系的创建对于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至关重要。新事物的产生需要对旧事物进行扬弃。这样一来,而对旧的课程体系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多元外语课程体系进而促进外语学子的通识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突破口。在充分吸收教育学、语言学等理论滋养基础上,以复旦大学为例,其新课程体系由综合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用学术英语、语言文化和第二外语五大课程模块构成。课程的特点表现为:类型多样、涵盖内容广泛以及多元化、多层次[6]。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高校应根据校情和学情大刀阔斧地对已有英语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优势。
在充分完善课程体系基础上,我们要继而创新教学模式。李莉对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进行探析,指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模式没有创新,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语音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离、网络自主学习,提高英语能力有限[7-8]。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创新、合理运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师生的互动率。以往的英语语音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脱轨,及时引入新型智慧教学模式革新学生知识学习手段才能尽可能地解决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痛点。单纯的网络自主学习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方面极其有限,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查缺补漏。
学生是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的主体,多元教学体系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应与学情相契合。英语学习同其他任何专业一样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所在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优势劣势进行改革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实践基础。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是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中最直接的施动者,因此师资力量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当下许多高校面临着招不到高质量英语外教的问题,外教之于外语学习者有如骏马之于骑者,多年的积累都可以在与外教交流时得到检验,而善于交流也是创新型外语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之一。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学习和实践技能上的复合型人才,与之相匹配的教师应当是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能力、综合的知识结构与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教师。
四、结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和国际形势,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关乎学生个人、高校发展和国家形象的建设。因此,高校外语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教学教法、师资等方面积极推行改革,实现学生的文理打通,建设“智慧教学”,为学生打造一个多元创新的学习平台,为国家贡献传递中国声音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