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的探索与思考
2020-11-23黄家应
文/黄家应
除贫消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往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是我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战役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为了按时高质量攻下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确保到2020年我国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当前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重中之重。
一、深度贫困村致贫原因分析
深度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地形地貌复杂,是远离本地区的经济、行政、文化中心的偏远山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贫困表现多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农户基数大、贫困发生程度深[1]。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落后、信息闭塞、贫困群众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接受教育机会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村民整体素质不高、脱贫自身动力不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二、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贫困情况仍然很严重
近几年来,国家对深度贫困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扶贫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收入达到国家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住房)的脱贫目标开展工作,运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切实解决交通、因病、因学致贫和住房安全等问题,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住房条件,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就学、看病、住房都有保障。但由于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贫困农户基数大,贫困发生程度深,群众整体素质偏低等因素,贫困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和务工,由于地理环境因素限制,务农收入薄弱,务工的贫困群众主要从事临时工作,导致务工收入不稳定[2]。对深度贫困村未搬迁群众老旧危房进行改造,但往往因为深度贫困村山高坡陡,改造成本较高,改造基数大,部分群众危房改造未能彻底完成,仍有老旧房存在透风、漏雨现象。对标贫困户“两不愁”出列标准,结合贫困户脱贫感官需求,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家庭生活必需品,如床、餐桌、厨柜、电磁炉、电饭煲、衣柜等,家庭日常耐用电器消耗品,如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较为缺乏。
(二)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困难
农业产业升级转型任重道远。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却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产业升级转型是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的产业演进和变迁过程。驻村扶贫干部、村支两委、贫困群众发展理念和产业战略思维滞后,对市场前景和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清楚,甚至对于以什么理念发展产业,以什么方式组织生产、怎样获取利润、如何处理利益联结等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在打赢脱贫攻坚现阶段,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下很多贫困村大力推广“校农结合”、订单生产等产业生产方式,当前产生效益确实可观,也达到了为群众增收的目标,但能否成长为规模产业、主导产业,成为群众的长久致富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在产品高值化、品牌化、平台化以及绿色化等方面下功夫,需要解决产业发展中技术培训、组织方式、市场配置、利益链接等核心问题。
(三)教育控辍保学仍然严峻
深度贫困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父母对子女教育意识不强,未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波动较大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容易受“打工潮”“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受到外出务工人员“衣锦还乡”“生活潇洒”等表象的误导,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纷纷产生了辍学,外出打工思想;受民族风俗影响,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婚育观念尚未改变,学生存在早恋、早婚甚至早育现象;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和监督。部分学生自幼学习基础较弱,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不浓,产生厌学情绪而辍学。
(四)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弱,主观能动性不足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多数群众搭上国家扶贫政策的快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脱贫致富的大道,但仍然有少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我要成为贫困户”这种思想普遍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有的人甚至直接说:“国家的不拿白不拿”“要穷穷到底、国家好兜底,半穷不富、国家不顾”。这种不愿脱、不想脱、隐瞒收入、隐瞒家庭基本情况,争相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工作,违背了精准扶贫目标,甚至还让扶贫干部因此挨批评、受到处分。精准扶贫出现变味,越扶越贫,越扶越扶不起来,个别群众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甚至把争当贫困户、低保户当成了一种荣耀,主观脱贫能动性不足。如果贫困群众不依靠自己智慧和劳动,一味依赖国家的扶贫输血,不肯自己造血,一旦不给供血,立刻返贫,照样贫困。必须加大对“等、靠、要”思想的整治力度,坚决消灭“懒汉”思想可能成为脱贫攻坚路上“拦路虎”的生存土壤,在全社会的脱贫攻坚大环境中营造健康的脱贫攻坚氛围,让“等、靠、要”懒惰思想无生存的条件,通过有方法、有对象、有目的对“等、靠、要”特殊贫困群众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消除全面同步小康的思想障碍。
(五)乡村振兴中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资金困难
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目前,许多地方正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打造新农屋、新庭院、新生活。但由于农村农户爱护环境卫生意识缺乏,环境卫生整治方面无配套经费,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人才等困难,严重阻碍村庄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存在无垃圾箱、垃圾运输工具,垃圾无法处理,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乡村运管体制不明,村民共建共享联动机制不顺等问题。
(六)村一级组织能动性、大局性、主动性意识不高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关键靠支部。当前,脱贫攻坚战到了关键时期更是如此。但仍然存在村支两委求真务实、主动作为的精神不够。在接到脱贫工作任务时首先想到怎么推给驻村工作队,或者是怎样敷衍了事、尽快向上级交差,而不是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最好,特别是在现阶段脱贫攻坚克难期间,驻村工作人员多、扶贫任务多、脱贫压力大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蒙混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推一下动一下,在工作中产生好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在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步增强,还没有自觉地把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做的还未使人满意,抱着能过就行的心态。在连续对贫困发起的作战过程中,村支两委精神状态、工作热情有所下降,精神状态不佳,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出现畏难情绪。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及时地了解群众意见和建议,有时对全村的贫困情况,国家的扶贫政策掌握也不及时、不全面。
三、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攻坚拔寨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一)立足队伍建设,强化队伍素质
聚焦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强化扶贫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培养各类人才,造就一支思想解放、政治觉悟高、作风踏实,能够真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二是有目的性地针对农村干部培养一批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三是树立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创业带动能力。
(二)立足利益联结,实现合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发展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个人发展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严格按照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用好产业发展“八要素”着力解决贫困农户面临的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做好产业扶贫发展过程中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织密、织牢贫困户与合作社、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之网,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发展,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有序、健康发展。
(三)立足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
习总书记说过:“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扶贫干部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脱贫的主体地位,做到履职不越位、引导不包办。在帮扶机制上,充分运用“塘约经验”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先进经验,指导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入股发展、互助合作及技能培训等形式进行帮扶。
进一步解放广大贫困群众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通过志智双扶,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以文化扶贫、志智扶贫的深入实施为先导,落实好精神塑造、能力转化工作,实现精神上“脱贫”。
(四)立足产业扶贫,后置增收条件
坚持产业扶贫根本措施不改变,后置持续增收的发展条件。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深度贫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贫困户退出必须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其中“一达标”就是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线。
第一,充分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进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与市场紧密对接,紧扣市场,生产适销市场对路的产品。第二,强化政府在政策落实、产业规划、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兜底保障等方面的责任,着力改善贫困村条件,充分利用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素质和劳动技能,为贫困户脱贫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贫困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推广订单扶贫、生产托管和“塘约模式”,积极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更好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防止脱贫后群众返贫。
(五)立足生活保障,加大保障举措
着力和重点考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整体谋划、多措并举。用好用活民政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济、大病救助等保障政策,防止突发事件导致贫困程度加深或出现返贫。利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扶贫资源帮助贫困户购置必须的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增加和完善脱贫、返贫保障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统筹提供相关服务保障确保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出列。对于移民搬迁群众要高度重视、解决搬迁过渡期的生计问题,通过发放生活过渡费、临时救济等方式帮助他们平稳过渡搬迁适应期。
(六)立足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
坚持人居环境整治这个抓手不松懈,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加快建立村寨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完善乡、村垃圾清运管理机制,曾设帮扶资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行村寨环境保洁常态化。着力培育村民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的示范村寨,实现共建共享共保;依托包保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家务上门”服务活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四、结语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到最后时刻任务越是繁重,剩下的深度贫困村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牢牢把握住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正确方向,向先进脱贫典型学习、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利用好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农村三变改革经验,通过队伍建设、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思想扶贫等举措,立足队伍建设、利益联结、自力更生、产业扶贫、生活保障、环境整治,坚定必胜信心,高质量抓好脱贫攻坚,聚焦精准力啃贫困堡垒的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