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启示探究
2020-11-23杨浩贤邱伟杰
杨浩贤,邱伟杰
前言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颁布,文件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使得“素质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在“素质教育”下所衍生的产物,“素质教育”是指整体、全面、协调的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指具体、关键、针对的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把“核心素养”以学科类别所分支出来的产物,对于“核心素养”而言,它更为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的方向。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将对初中体育课堂的改革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深刻的指导意义。
1 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情况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的研究、框架体系的研究以及培养方法的研究。
1.1 核心素养的概念
1997年,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指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我国的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它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
1.2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于素梅提出:“体育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不过,这表达只是把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对象指向学生群体,因此,“体育核心素养”并不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专属术语,所以,后来有研究学者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一词。
1.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核心素养的细分化,为学校体育的教育研究提出新一轮的要求。2017年,尚力沛博士认为:体育核心素养是建立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逐渐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他还指出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运动技能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品德与情感。由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学校体育的专属术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所针对的对象不应该只是学生,更应该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
2 初中体育课堂的常见教学现象
随着时代的改变,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质测试考核的要求以及初中体育考试的改革,使得体育教学工作受到了重视,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逐步地发生改变。但是,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还是处于尴尬的情况,还是存在放养式、传统式以及应试式的教学现象。
2.1 放养式的教学模式
放养式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让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进行自我学习,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更多出现的情况是在完成基本的热身运动后,体育教师让学生自行在操场上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原本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但是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的情况却是学生在操场上漫无目的地游荡,静坐,等候下课。学生在这样教学模式当中,更多的是形成了自身的惰性,使得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体育知识无法获取。对于体育教师,这种教学模式是很难获取教学经验,也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体育成绩。
2.2 传统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式的体育教学,采用四步走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强调基本部分的教学,并且按部就班地进行体育教学,把跑步,跳跃,投掷等体育学习内容,直观地教授于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需要把体育运动的动作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听从教师的指挥进行动作学习,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学生对于体育的知识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单纯知道“该跑只需要跑,该跳只需要跳”,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跑或者跳”,这使得课堂缺乏思考性和趣味性,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教师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当中,会使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缺乏创新,逐渐制约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而影响自身的教学发展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
2.3 应试式的教学模式
应试式的教学模式,为了面对体质测试以及体育中考,体育教师会根据考试项目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项体育教学。这种模式毋庸置疑 是为了考试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学生将会因项目考试的需要而大量进行体能,技能上的训练,体育教师更多会针对存在弱项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将会有较强的运动目的性,但是身心亦会出现疲倦,运动能力可持续性将会下降,运动的积极性随之下降。其中,体育教师会对班级整体学生的注意力下降,集中留意关注项目弱势的学生,无法全心全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身健康情况以及发现学生潜在的身心问题。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启示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建立在学校体育环境和条件下,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材作为媒介桥梁,通过体育课内外的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品格,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实践能力,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启示应该是对教师、学生、教材的启示。
3.1 对教师的启示
体育教师首要应该增强学科德育教育,通过体育德育教学,体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营造课堂的氛围,凝聚班级的团结,唤醒学生对课堂的纪律意识,培养体育学科的品行道德修养。其次,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打破传统的传递-接受式和照本宣读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科知识的交叉互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寻找合适的答案,从而使得课堂变得积极主动。最后,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器材,开展体育课程。因材制宜,根据教材知识以及学校的情况,适当选择合适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问答实践教学。因异制宜,根据学生差异,因才而施教,创设适合的体育目标,激励学生的奋斗意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表扬学生的优异行为。
3.2 对学生的启示
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关键,对于生理和心理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初中体育的教学工作是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教育意义。
初中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不能只是认为体育课只是单纯的“走、跑、跳、投”,还要理解“走、跑、跳、投”的意义、技巧、技术等,这个方面正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所需关注的问题。初中生应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自身体育理论知识,配合课堂体育运动实践,全面提高身心的发展,提高体育认知的能力。其次,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培养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相互合作的体育品格,通过体育课堂的比赛,培养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提高精神层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培养社会适应的能力,最后,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智促使自己逐步地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与能力。
3.3 对教材的启示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离不开体育教材的知识,体育教材为体育课堂的教学指明方向。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而定,如初中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力量、速度、耐力方面的素质相对较低,因此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其次,根据教学场地的条件,考虑场地的可用性、内容的可行性和效果性,坚持“教育性、趣味性、锻炼性、因地制宜、可行性”五大原则开展体育教学。最后,体育教学要基于体育教材,亦可结合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更简单地学会体育的知识。
4 结语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期望。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教师是国家未来希望的指导,教材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培养对象,通过三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进步,为达到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品格,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实践能力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因此,为了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明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体育课堂当中所面对的对象以及对其所发挥作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