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助力精准教育扶贫对策研究

2020-11-23梁炎新凌秀宜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7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精准

文/ 梁炎新 凌秀宜

2020 年,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蔓延全国。这次疫情是1949 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生巨大冲击[1]。2020 年2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要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对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贫致贫的,要及时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学生能够接受公平教育,是精准脱贫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遏制贫困沿袭的主要途径[2]。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必须精准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因为疫情辍学,并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寻找适合贫困地区的教育政策举措,化“危”为“机”。

一、疫情防控下贫困地区教育现状

2020 年4 月10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做《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育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报告,指出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国大学积极应对,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要求各高校以危转机,做好各专业在线教学课程的建设。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校纷纷推迟开学的时间,教学课堂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从面对面的教育变成“屏对屏”。学校和各类教育单位相继开放了在线学习平台,教师运用腾讯课堂、钉钉等平台开展在线直播教育,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但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受限于硬件设施、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并不能确保线上教育能惠及到每一位学生[3]。长远来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加大,最终导致扶贫未能先扶智,脱贫攻坚工作仍任重道远。

二、“互联网+” 背景下精准扶贫教育资源分配“失衡”

(一)信息设施建设滞后

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和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是精准扶贫、彻底脱贫的基本要素,关系着农村贫困地区是否能够实现精准脱贫、不再返贫的关键保障。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都是路通、居民用电、生活用水、危房改造和燃气到家等基础设施方面,而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建设却远远滞后,据了解我国贫困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要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而且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 等新型信息设施的建设已经在“北上广” 等一些发达地区推广,日益加快了城市与农村贫困地区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供给不平衡。在本次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开设网课,但贫困地区学生存在因缺少网络及硬件设备不健全等无法上课的情况。部分贫困地区网络信号覆盖差,为了上课,有的学生每天要去山上找信号,手机网络仅有2G 信号且不稳定,导致微信信息接收滞后,云课堂和钉钉等直播课程无法参与。

(二)网络教育人才缺失

近年来,贫困地区网络教育人才流失日益严重,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农村教师待遇相对城市要低得多,甚至出现拖欠工资情况。由于贫困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学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活条件恶劣,且交通不便,工资低却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许多年轻教师更倾向条件较好的城市,造成贫困地区无法吸引年轻教师。而且部分地区管理体制不完善,教育管理随意性大,人才选拔制度不透明、不完备,加剧了此类人才的流失,拉大地区教育的不平衡[4]。

(三)学生基础薄弱

贫困地区学生,绝大部分养成了艰苦奋斗、踏实质朴的品质,贫困地区的学生热爱学习,但受限于环境和成长视野的影响,比较缺乏创新意识,对网络和新媒体运用能力不强。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互联网+” 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普及率较低,不利于学生接受新事物。教师层面,更新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认可“互联网+” 教育的先进性,善于利用线上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并在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克服畏难心理,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熟练掌握“互联网+” 的新技术,激发学生在线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学生层面,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利用“互联网+” 技术,将MOOC、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资源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利用在线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

(二)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务院于2018 年6 月15 日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三年行动中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农村贫困区域建设基本民生保障条件的基础设施,提出“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包含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贫困村全部实现通用电,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等。从《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集中在道路硬底化、贫困户通电、自来水到家、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等,这些设施建设是现代化生活质量的基础建设,但却忽视了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性。本次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开设网课,但贫困地区学生存在因客观等条件无法上课的情况。因此,扶贫攻坚决胜阶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信息工具等方面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保障。

现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资费较高,对于贫困户来说,高额的网络资费会阻碍 “互联网+” 教育的普及。政府和相关电信企业应当实施普惠加定向的资费优惠政策,加大贫困地区的业务扶贫优惠力度,推出面向贫困地区低门槛的信息服务优惠,降低移动资费和家庭宽带费用。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提升网络扶贫的能力,以保证这些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与其他地方保持同步。让贫困地区百姓享受到 “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的信息服务,努力提升精准扶贫的针对性。

(三)变“危” 为“机”,利用“互联网+” 开展精准教育扶贫

“互联网+” 时代,利用“互联网+” 的思维助力精准扶贫,是一种变“危” 为“机” 的探索。以互联网技术为切入点,优化教育资源传递,发达区域对口帮扶欠发达区域,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让精准教育扶贫形成新的化学反应,实现由“输血式” 扶贫到“造血式” 的精准扶贫转变。通过互联网在线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网易公开课” 等在线教育平台将易操作、实用性强、高质量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效地输送到贫困地区。并实现借助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助困扶贫圆梦计划等培训项目,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精准教育扶贫。一是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形式,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互联网扶贫知识,提高互联网扶贫意识,宣传互联网扶贫理念,掀起学习互联网扶贫热潮。

二是高校义工服务队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大学生是一支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传播知识快的队伍,因此,学校通过招募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并且邀请专家或者专任老师给予他们知识培训,让这些志愿者成为一支“互联网+”知识过硬的队伍。利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定期送知识、送人才下乡。高校学生具有年轻、有耐心、有活力、有抱负、有创新等特点,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和创新点,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为贫困学生服务。

三是企事业单位的定点帮助。由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支持响应,一人或者多人自愿组成帮扶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到基层、贫困村提供知识帮助,并且协助相关人员做好互联网的培训、网络服务、后续服务跟踪等工作。

四、结语

大力推广“互联网+ 教育” 模式,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正确引导线上教育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方式,让线上教育补位而不越位。教育培训企业则应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为贫困地区学生开通免费课程的同时,保证课程质量。让“互联网+” 在贫困地区精准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并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精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