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就业观视域下高等教育“过度” 问题的若干思考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2020-11-23尚倬森王颍江莉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7期
关键词:就业观过度学历

文/ 尚倬森 王颍 江莉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改变,很多人将就业问题归因于高等教育“过度”。教育“过度” 概念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美国人弗里曼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过度”教育,并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中详细探讨分析了“过度”教育的问题,他认为所谓教育“过度” 就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上超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相关学者则认为,“过度” 教育是指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这个社会或这个人的需要[2]。而如何判断教育“过度” 的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直到美国教育经济学家莱文提出了三个标准:1. 与历史上同等学历的受教育者相比,现在经济地位下降了;2. 受教育者的工作现实低于其对工作的期望;3. 工人本身的教育技能比其工作要求的高[3]。下文所探讨的高等教育“过度” 是指拥有更高学历的受教育者所从事的工作低于其期望。

一、新时期就业观视域下高等教育 “过度” 问题主要表现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追求高学历现象严重

由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限制,劳动力市场对高知识结构的人才吸纳能力有限,从而导致更多的人面临就业的压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从事一些跟自己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而另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学习,一方面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强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实力。同时“过度”教育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二)学历与职位需求不平衡

新兴产业的兴起,虽然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部分的就业岗位,但是从传统产业退下来的失业人员更多,其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加之教育的滞后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对口”,而且能力上也达不到应有的实践水平。因此,较多高校毕业生无法直接就业,或者只能退而求其次从事原本低学历就可完成的低层次工作。人才不能尽其用,迫使劳动者设法获得更高的学历以加强就业竞争的实力,形成恶性循环。而市场在面对更多高学历人才竞聘时,也会水涨船高地提高招聘条件,即对教育程度或学历要求更高,同时也加剧了教育“过度” 的现象。

(三)失业人数多与劳动力缺乏相矛盾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更新变革对高等教育“过度”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诸多新兴产业部门脱颖而出,而大量传统产业却日益萎缩。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着劳动力市场的转变。传统部门被急速淘汰或裁员,导致失业人员的增加;其次是新兴产业部门发展迅速,为劳动者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提供的职位要求与传统劳动力的能力不相匹配,这就出现了失业人数、待业人数较多与市场劳动力严重不足相矛盾的现象。

二、人力资本理论下分析高等教育 “过度” 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总和”。

美国经济协会会长马歇尔认为当今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他在1960 年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中,详细阐述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他把人作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把教育当作对于人的投资,并把教育的后续影响当作人力资本的作用。按照他的观点,教育与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越高,这进一步刺激劳动者加大教育投资。以此推论,加大教育投入也必然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教育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个人收入,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等良好效应。丰厚的回报就导致盲目而狂热的投资,长此以往,教育“过度” 必然发生。

首先,人力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对物力的投资,这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观点之一。大量数据资料也证明了此观点的正确性。舒尔茨研究发现从1900 年~1957 年的50多年间,物质的投资收益增加3.5 倍,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高达17.5 倍;他还将物质生产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引入教育,论证了美国1929 年~1957 年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教育的贡献率是33%。种种数据表明如此大的回报率,恐怕没有哪种投资能与之相媲美,因此也就招致国家和个人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过度” 现象的出现。

其次,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要重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舒尔茨肯定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有投入就会有产出,当这种投资在一定范围内时,产出大于投资,自然会有收益,于是成为吸引人进一步投资的诱饵。但是根据经济规律,加之人具有追求最大利益的“经济人” 的特性,人们就会为了增加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额,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是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当这种投资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收益将为零,后续的投资便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便出现了所谓的教育“过度” 的现象。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过度” 的本质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过度” 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它并不是永久存在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教育改革的深入而出现的,并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消失。而且现阶段这种教育“过度” 现象并非教育质量、水平上的“过度”,实质上是一种结构性教育“过度”。这种结构性失衡在高等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专业结构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做适应性的调整和更新,为适应新的产业新的专业也应运而生。虽然我国一直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到实践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差就导致专业结构出现“过时” 的现象。导致所学专业与社会所需不一致,从而出现失业现象。本该投身生产建设的大量毕业生只能被迫上学或选择非所学专业的工作,这种专业结构的失衡导致高等教育专业“过度”。

(二)学历结构失衡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结构从低到高依次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正常情况这三个层次的人数应该从高到低。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专科学历的应用型的劳动者的需求量更大。但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扩招,本科生比例明显升高,研究生也逐年增多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但是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最缺的是职业教育和专科型应用人才,而非人数最多的本科生。社会上形成一股注重学历而忽略能力的风气,导致更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从事许多原本由专科甚至专科以下教育学历者就可胜任的职业,这事实上加剧了学历层次的“过度”。

四、新时期就业观视域下高等教育 “过度” 的应对策略

(一)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产业转型

“过度” 教育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因素: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就业市场等,其根本就是教育同经济发展状况不适应的产物。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而且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实践中践行出的真理,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产业升级了,市场上对劳动力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就上升了,才能为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提供施展的机会,市场对教育程度较高的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随之加强了,从根源上解决了教育“过度” 的问题。

(二)加快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投入应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校教育应该以市场经济需求为中心,高等教育必须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地做出科学地调整,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尽量减少由于教育自身的滞后性对高等教育“过度” 的影响。

(三)加强自身学习,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大学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增强应对劳动力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更新就业观念,理性审视自身能力,调整心态,通过降低就业期望值或创业,开拓职业生涯。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就业,避免在自己身上出现“过度” 教育的现象。

五、结语

在社会变迁与经济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与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张与传授知识的滞后性,“过度”教育的问题随之凸显。本文以新时期就业观视角,根据现今 “过度” 教育的现状,得出专业结构与学历结构失衡的本质现象,提出加快产业转型、促进教育体制改革、转变就业观念等应对策略,以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基础依据。

猜你喜欢

就业观过度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知识无力感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