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提升的对策研究

2020-11-23薛一飞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文/ 薛一飞

知识本身无法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值,但是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则会推动社会生产的长足发展。传统经济学认为,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资源具有排他性,是稀缺的。但是,知识作为特殊的资源却具有超越传统经济学资源的共享优势。知识在存量既定的情况下共享,不仅不会耗损,而且在每个人不同的认识和运用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自身数量和价值的增值,并且连带理论和科技创新,从而带来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值。但是知识只是客观性存在,其能够产生以上一系列的社会性,通过影响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高度参与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而具有知识运用并进行理论和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教育培养的成果。因此,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知识进行理论和科技创新的要求就直接反映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

一、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指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这些条件将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1]”。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已经成为世界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但是要以人的主观创造性转化知识资源为创新的理论和科技成果的前提是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有理论和科技的创新。所以,人的教育是以知识积累为前提,小学、中学教育所要完成的就是创新对知识积累的要求。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到了大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后,转向了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并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西方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步于上个世纪中期。早在1947 年哈佛大学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创新创业课程,哈佛大学毕业生经过良好的创新素质训练毕业后,在全美掀起了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创业革命,保证了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1990 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 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 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 亿元[2]。由此,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迅速席卷全球。目前,全世界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学超过1600 所,开设课程超过2200 门[3]。西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科技和理论创新——创业革命——教育投入的良性路径依赖。高等教育背后的创新创业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中国要参与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与合作首先要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提升为前提。但是,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89 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 世纪教育研讨会” 才正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 的概念。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跟上世界人才培养进程,融入国家“双创” 战略的必然举措。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何需要市场来检验。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 左右[4]。剖析当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成为高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迎接和应对市场需求以及竞争的必然举措。审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校创新教育观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没有跟上市场发展趋势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成功比例较低,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创新教育观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没有跟上市场发展趋势。高校毕业生虽然在整体就业市场当中具有超越其他社会群体的明显学历优势,而且这种实力差距格局在不同高校之间表现得更为鲜明。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双一流” 高校以及老牌名校的就业率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中始终处于前列。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重点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没有主动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仅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2019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大学2019 届毕业6965 人,本科2971 人、硕士2527 人、博士1467 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29%,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5.3%,签三方就业39.4%,灵活就业14.5%。清华大学2019 届毕业生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以企业为主,达到签三方就业人数的69.9%[5]。作为高校的标杆,重点顶尖高校学生的深造前景光明,就业市场广阔,回报率高,因此,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而一般院校从国家政策支持、课程建设的资金和师资投入以及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而言则难以担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从整个市场和大学生毕业去向而言,在没有健全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的护航下,创业风险、收益之比未达到毕业生的预期,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到相对稳定,并且收益较高的行业中直接就业。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虽然受到高校重视,并且开始将其提上教育日程,但是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本身而言,其并非简单的课程设置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等多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然而当前高校还未能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高度,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将管理、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多个环节相贯通,难以形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高校教育发展规划日程的中心,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总是被边缘化。当前高校评估主要指标仍然停留在科研成果和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上,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却体现得不够鲜明,更有很多高校根本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置于教学设计中进行统筹规划,而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划归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具体落实成为学生辅导员的职责。这都导致了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极其有限,课程教学时间、师资投入以及创新创业实践都难以保证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受到极大冲击。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碎片化状态,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培养体系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要,是改革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效果提升的主要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首先,要夯实大学生深厚的知识储备,进而通过课程设计调整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结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在教育中要从宏观教育理念的转变出发,真正地由初中高中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知识积累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降低各学科专业的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自由选课,根据学生的需要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交叉学科,引导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学习中增强创新的敏锐性。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参照教育专家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评估,为每个学生定制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并根据权威专家给出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开展创业实践。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扩展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和内容

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创新创业教育是个性化非常突出的教育内容,这对创新创业教育设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原来的大班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个体差异化设计、自助式、菜单化课程选择都已经提上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首先,将教学内容中的专业性知识与通识性知识相结合。其次,教学方法上要从简单的知识讲授转向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创新解决问题的执行力和探索力。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面向社会,由学校牵头,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市场竞争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三)完善创新创业激励、保障、考核机制

当前高校的管理考核内容都集中于科研与教学,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不到位,现实中多以就业率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考核指标。为此高校必须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激励、保障、考核机制,为创新创业实效提供制度保证。首先,高校经费和师资投入要向创新创业教育倾斜,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社团建设,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创业实践活动。其次,提升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在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层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市场转化项目,支持创业项目孵化。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