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
2020-11-23赵海军周敏
文/ 赵海军 周敏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都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不断进行对学生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上涨。近几年受到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影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更加激烈,使得毕业生的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1]。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变革,从传统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成了供需见面以及双向选择的招聘模式。这样的招聘方式使得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必须进入到社会市场当中,并参与激烈的竞争,以此获取工作岗位。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民办高校应当在大思政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并将其作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指导与服务[2]。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师就业指导意识有待提高、教师就业指导能力不足、教师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不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开展了大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研究。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教育方法
(一)增加民办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次数
当前民办高校中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民办高校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正确引导,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就业观教育应当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中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就业观。大学生在刚踏入校门时,通常怀揣一颗拥有远大梦想的心,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准确,并未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意识不强,对于社会当前发展形势以及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了解不够[3]。基于这样的学生心理,使得其无法按照正确的职业意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是制定了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民办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教育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擅长的专业领域,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让学生在规划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对自己未来就业具有全面的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民办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力度,并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奉献[4]。民办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勤工俭学,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想政治得到有效提高,并进一步辅助其完成职业目标。
(二)将传统封闭型就业教育转变为开放型就业教育
民办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教育时,应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担心社会中的阴暗面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打破学生与社会隔离的现象,逐渐转向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敢于直面社会,主动抓住社会中有关就业问题的热点和难点。教师应当从学生当下最关心、最敏感的就业问题入手,形成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还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5]。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是一个复杂、广泛的综合性、系统性教育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教育是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三个环节,是实现对学生就业观教育效果的优化。因此,民办高校应当与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通过协作,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环”,做到对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最大合力。
(三)转变民办高校学生消极观念树立良好就业心态
当前随着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不断改革,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够清晰地把握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但也进一步造成消极的就业观存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民办高校应当将学生消极的观念转变,并让其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众化就业观是指在当前民办高校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将精英身份观念逐渐淡化,并树立起普通劳动者的意识,具备普通劳动者的心态以及定位,从而参与到对未来工作的选择以及就业竞争的就业观念。这样民办高校学生能够将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并且心平气和地成为一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另一方面,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更看重经济利益,会使学生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经济规律,在其他相关外界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提供的薪资待遇,均与学生能力有直接关系。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刚毕业就想得到丰厚的薪资待遇很难,因此大学生应当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老旧的观念,降低对就职单位所在区域、薪资条件的要求,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并加强对学生个人的能力培养。
二、学生正确就业观引导策略
(一)建立民办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针对当前大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引导,第一步需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文在上述论述中指出,民办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日后就业观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除了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高校还需要积极组织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等对学生的就业观进行全面的指导[6]。因此,民办高校还应优化学生就业观指导的环境,为做到对学生的就业观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观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作为民办高校中成立的专门就业指导机构,设立有关就业观指导的教研教室。民办高校还需要加大对就业观指导的保障力度,保证就业观指导的经费充足且到位,人员的配备合理,人员的专业类型、学历结构等配置要更加科学。民办高校中的就业指导机构还需要对学生的就业观指导工作提供总体部署,并且全面负责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就业引导中的主渠道作用
民办高校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阵地,在大思政背景下,指导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并将观念融入对学生的就业观引导当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就业引导中的主渠道作用。将民办高校就业观引导并贯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当中:在大一期间,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始对就业问题进行了解和关注,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引导其关注国家当下就业形势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大二期间,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于自身的探索以及思考逐渐变得频繁。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就业观引导要开始帮助其探索其个人兴趣爱好,并协助学生找准未来职业发展的定位,寻找符合学生性格、能力的相关职业;在大三期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储备与未来从事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专项技能。随着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开始逐渐提高,对就业相关的知识需求量逐渐增加[7]。教师应当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就业知识;在大四期间,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就业观指导,并传授与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相关的求职技巧。学生在大四期间面临着实习期与求职的双重压力,从客观角度出发,教师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应当进行更加全面的指导,保证学生在关键时期成功跨越。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才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实现其自身价值,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对学生就业观指导时应当明确,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是一项系统性且长时间的过程,因此必须在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高校以及学生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晰合理的定位,并建立基层工作意识,实现对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