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建设视野下的民族地区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思考—以百色学院为例
2020-11-22陆淼焱
文/陆淼焱
一、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责任
由于高校知识密集、思想活跃,需承担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社会责任。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大学教师通过承担他们的学术责任来履行他们所在的机构对社会的责任”[1]。赵宴群认为,“探索真理、创造知识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任务”“应用知识、引领社会之发展是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终极价值所在”[2]。
这样的社会责任,最终体现在高校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上。由于民族地区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特点,其服务职能更多地指向为民族文化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服务。根据调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服务职能有下述特点。
(一)社会服务的复杂多样性
从学科内容、培养层次、地域等角度,我们可以对高校进行分类,各校的先天条件与后天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及优势。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层次、内容也存在差异。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不仅与其他高校具有同样的服务内容,还需注意其所处区域的特殊性,必须强化服务少数民族的意识。由于我国民族地区为多民族聚居,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服务会呈现出多样性。
(二)社会服务的导引性
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发现知识后,需将其从大学这座象牙塔中释放出来,应用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其运用于引导、示范及提升社会,促进人类的发展。换而言之,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只关注当下社会的现实需求,更需要具有前瞻性及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引领社会的前进。民族地区多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导引社会进步为己任,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三)社会服务的区域性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具有民族性与区域性,其研究起到的服务作用也具有区域性。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实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民族地区高校社会服务的这三个特点,是其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
二、当前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要求
“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国民素质、价值观念等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组成的软实力。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毋庸讳言。
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不仅包括自身的发展,对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需要起到作用,这些作用体现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方面。在当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服务职能凸显其重要性。
民族地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其特色与创新点均体现在民族性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且民族内部存在更多分支,民族之间及民族内部的分支之间文化、风俗特征迥异的国家,之前针对于此研究的工作内容不够充分,需结合更多民族特色进行研究。
三、百色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
百色地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蕴含着丰富地方特色浓郁的红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边疆文化资源,体现了革命性、民族性、边疆性的统一。对于百色学院这样一所处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可以围绕“民族性”这一特征,结合另两个特点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百色文化资源的归纳总结,是百色学院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使其利于软文化建设。综上所述,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找准定位,切实提高参与意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着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有所作为,切实起到服务社会的主力军作用,必须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不忽视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与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百色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导向,有意识地开展了各种相关研究,学校教师承担的许多课题无不秉承着这一理念。而以此为依托出版的《广西百色反贫困研究》《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区域微型经济文化中心研究》《壮族伦理思想研究》《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研究》《环江毛南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跨越中的边界: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等学术专著及一系列学术论文,均体现了百色学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精神,是有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学术成果。
显然,百色学院在抓好教学,搞好人才培养定位的同时,在科研上也做好定位,把握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应用性、开发性的脉搏,找准了方向,使本校的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形成共赢。
(二)创新科研方法,坚持实践性,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以基础性、应用性、交叉性、整体综合性研究为导向,从而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前瞻性。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其中实践性、产学研结合与民族性是密不可分的。
民族地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其出发点应在于民族性。要有变边缘为中心意识。事实上学术科研没有绝对的边缘,边缘与中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的边缘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心。要深刻认识自身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是其中关键,从而实现人无我有的科研优势,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实践性与产学研的结合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由于地缘等优势,民族地区高校往往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上有着异于其他高校的地缘优势。百色学院一直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外语学院教师与地方政府合作翻译的壮族经典作品《壮族嘹歌》开创了中国原生态民歌英译先河,填补了广西传统民歌英译空白,提高了壮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布洛陀经诗》英译本的出版,对民族文化的弘扬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而言,这一贡献的意义极为深远。
学校还积极开展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的创编与开发。如,学校组织开发以壮族民间乐器马骨胡的传说为蓝本的音乐剧《马骨胡》,这是百色学院对民族文化挖掘与开发的重要贡献,此剧获得广西高校戏剧比赛二等奖。
红色资源是高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由红色资源具有鲜活性、区域性、感染力等特点决定的。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丰富充实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利于改进高校文化建设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高校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百色学院注重将革命性与民族性紧密结合,参与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开展了各种研究和应用。如,成立了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编撰出版《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百色起义与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共13册,还出版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百色起义·红色记忆》《右江苏维埃政权史》等著作。以此为依托,中心成员成功申报了一系列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记忆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等。“利用红色资源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效的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利用百色红色文化推进老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课题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些研究最终在实践应用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如,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编写出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教材《百色起义光照春秋》,使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百色学院积极把红色资源开发纳入文化软实力及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广播、报刊等现代大众传媒以及书画展、文艺演出等形式对红色资源进行包装,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受到教育,在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也使之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服务[4]。
四、结语
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而言意义之重大。这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民族地区高校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真真正正立足现实,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服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效发展,为繁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